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苏州泥塑经历了多少年的传承跟发展你了解吗?有什么特色?

  苏州泥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清顾禄著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苏州泥塑不仅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于一体,还涉及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成为了一门技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苏州泥塑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

  江苏除了无锡惠山泥塑外,苏州泥塑也有较大影响。清顾禄著的《桐桥倚棹录》记载:“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由于苏州的泥塑艺人多集中在虎丘山一带,所以老百姓又称苏州泥塑为“虎丘泥人”“虎丘耍货”。

  早在宋代,虎丘泥塑就名噪一时。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等。”《桐桥倚棹录》: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

  苏州泥塑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捏像,也称“塑真”“捏相”。技艺高超的虎丘泥塑艺人给人捏泥像,眼不观手,面朝对方端详一下,掌握面部特征,然后将泥藏于袖内,边谈边捏,只一会儿工夫便捏成,与“泥人张"张明山的故事如出一辙。《兰舫笔记》记载:“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分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乾隆年间常辉所著《兰舫笔记》中也有较详细的描述:“有苏捏者,住虎丘山塘,余尝以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浅深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谈笑自若,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分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

  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内忧外患,时局诡谲,战乱四起。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势中,“苏州泥塑”也逃不了厄运,逐渐萧条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抢救“苏州泥塑”的传统技艺,苏州工艺研究所曾组织了专门的泥塑艺人教授传统工艺,希望这门技艺能得以传承,但老艺人都年事已高,没等学员出师就相继辞世,后来,各种时代问题、“文革”动乱接踵而至,特别是“破四旧”让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全行业被迫转产,人才严重流失,从业人员四散改行,有的甚至被下放苏北农村。

  “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政府和业内人士都对恢复苏州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抱有殷切的期望。

  完成一件苏州泥塑作品起码要一两年。苏州泥塑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又涉及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了一项技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虎丘泥人是苏州泥塑的一种。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较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一般高约10至15厘米左右,以戏文为主题的居多。捏相即塑真,用各种颜色的泥对着客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特点,并当场捏出来,人物特点鲜明,惟妙惟肖,捏出的人物即形似,又神似。

  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传统的苏州神佛塑像以细腻、传神、雅致而闻名,取材方便是它的一大优势,造像时一般取当地的山泥,经过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等工艺步骤塑造成形,每个大步骤里又包含若干个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需用一两年。

  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集民俗、宗教、雕塑、书画于一体,具有艺术、历史、观赏和收藏价值。因此,其良好发展对当今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