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一抔泥土就可以做的浚县泥咕咕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式,是农业文明和民俗文化的衍生物。始于远古,盛于隋唐。其形体很小,最大的不到20厘米,最小的只有4到5厘米。因为它的尾巴上有两个小孔,吹气时会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得名。李黎阳镇杨圯屯是浚县泥咕咕的主要产地。其主要作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生肖、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

  浚县泥咕咕根据题材和种类划分为飞禽、走兽、人物、风物四个大类,有一百多个品种,各种题材的作品各具特色。飞禽类作品除斑鸠、燕子外,还有公鸡、孔雀、凤凰、雁、鸳鸯等。小的在方寸之间,大的高达厘米,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浚县泥咕咕动物类作品不仅有狮子、猴、马、牛、狗、老虎,还有独角兽、麒麟等。造型手法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

  人物类作品则粗犷淳朴,造型手法严谨,崇尚写实,在内容题材方面多为历史英雄人物像,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拟人化的十二生肖等。艺人们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以小见大,注重形象特征以及人物神情、情趣的塑造。

  民俗风情类作品则主要取材于豫北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在艺术形式上吸取汉代泥陶的营养,运用简练概括大写意的笔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征,从而塑造出一组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神情的顽童和农民形象,常见的作品有:《卖瓜》《理发》《赶集》《孩子王》《歌唱家》等。

  浚县泥咕咕大多通体为黑色,在用黄色胶泥捏塑好之后,就通体刷上黑色,在黑色底子上用白、红、蓝、黄色描绘纹样。它完全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黑为深色,白为明色,红与青(蓝)为艳色,黄为中和色。黑色为骨(主调),衬托其他色彩,鲜艳夺目而又不失和谐。

  浚县泥咕咕的装饰大多用花草纹,所用花草纹的种类繁多,还可以再次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兽类面形。泥塑人物的面部刻画,则借鉴了传统木版年画和戏曲脸谱的表现形式,纹饰五彩缤纷,质朴奔放。

  浚县泥咕咕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神。浚县泥咕咕每件作品都表现出“略貌取神”的特点,不论禽鸟、动物、人物还是民俗风情,都具有灵性。浚县泥咕咕在捏制、着色上都突出表现传神之美。二是随意。艺人们捏泥咕咕,多为即兴创作。浚县泥塑艺人善于以己度物,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体悟现实世界。

  在创作泥塑作品时,能把外部世界纳入到自己主观意念的秩序中,让客观对象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重新组合构造。其间可以随意增添、删减,从不囿于现实实物的品格。在浚县泥玩具的造型中,物象原型、形式元素、内涵结构的处理,都呈现出艺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浚县泥咕咕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类别,在历史上成为农耕环境下独特风格的文化栽体,为民众阶层提供了宗教、情感、审美、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支撑。泥咕咕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造型生动、色彩神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浚县的泥咕咕中,英雄是当地艺术家最愿意创作的传统题材,如骑马人、三国英雄、隋唐英雄等。而且这些题材很大一部分与浚县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浚县泥咕咕具有记录中原历史的功能。浚县的泥咕咕是当地民俗的一种表现,每年的正月,浚县都会举行古庙会。在庙会中,泥咕咕被广泛用于求子的民俗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