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暖壶里不装水装奶茶?而且做法独特需加盐,你喝的惯蒙古奶茶吗?

 蒙古族嗜茶,视茶为“仙草灵丹”。过去,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给朋友送礼的习俗。在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也需要一定的规矩。首先,主客的坐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然后,主人用茶碗斟上飘香的奶茶,放少许炒米,双手恭敬地捧起,由贵客长辈开始,每人各敬一碗、客人则用右手接碗。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节。如果你想少喝茶或者不想喝茶,可以用碗边轻轻碰一下勺子或者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意图。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交换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

“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一块砖茶易去一头牛的事也屡见不鲜。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在草原上砖茶才逐渐失去了取代货币的资格,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

饮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喝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人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若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将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

20世纪,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后,有些黄河流域的汉民进入草原,有些地区成了半农半牧区,蒙汉杂居区。由于饮食习惯变了,奶食少了,人们开始习惯于喝沏茶,也称“清饮”。蒙古人用茶素有早茶、午茶、晚茶之分。习于喝早茶的人,清晨伊始,第一件必操之务便是料理茶事。把一个大铁壶吊在灶坑门上,用树枝明火把水烧得滚开,将茶沏上,喝个痛快,然后才开始安排其他事项。他们说,不喝早茶心里干巴,早饭也不爱吃。

用午茶者多老年人,但是,有用午茶习惯的青年、中年人,他们似乎有了茶瘾,午间不喝茶,没精神,午后干活也没劲儿。这也像到了饭时必须用餐一样。

东北的蒙古族晚上用茶比较多。每天晚饭后,大家不分等级、辈分、贫富,都要来一杯热茶。蒙古草原一直是歌曲的原野。解放之初,凡有套马杆子的人家,墙上多挂着四弦琴,歌手更是遍及平民百姓家。三杯茶下肚,琴声一起,就会有民谣。拉到唱到奔放迭宕之时,一家男女老少声情融汇,韵致和谐,场面极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