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你知道为什么说土族轮子秋胆子小最好不要“玩”的原因是什么吗?

  “轮子秋”是土族的传统娱乐项目。每年正月农忙季节过后,土族青年就把大板车改装成集秋千和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个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姑娘在上面翩翩起舞。为了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少在“轮子秋”转圈是习俗,技术好的人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

  土族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

  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轮子秋用大板车木轮做成,活动时抬下车棚,将车轴连同轱辘竖起,底扇压上碌碡,顶扇绑一横杆,横杆两头拴上皮绳绾的圈,打秋人坐在绳圈里,由他人推动横杆旋转车轮。前些年,互助县群众对轮子秋进行改进,用钢管做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配上土族乐曲,加上土族安召舞,成为颇具特色的民族表演项目。

  土族轮子秋,被列为2008年6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只要提起轮子秋,可谓妇孺皆知。互助土族群众喜爱轮子秋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轮子秋表演也以其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为互助土族群众争得了诸多荣誉。

  土族轮子秋主要在土族自治县一带流行。过去,每逢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将马拉大车的“上脚”(车棚)卸下来,而将“下脚”(轮和轴)整体竖起,在抵地的轮上压上石头等重物,保持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在上面的轮上横绑一架三四米长的梯子,梯子的两端各绑一“U”字形(秋千形)坐套。比赛时,每两人各坐于秋千套上,然后用力旋转轮子,以旋转时间长而又头不晕、眼不花者为胜,是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活动,青少年尤为喜爱。

  土族人民在轮子秋上不断进步。轮子秋由钢管焊接而成,配有滚珠轴承,使用起来更科学、更安全、更方便。近年来,轮子秋被列为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的表演或比赛项目,使土族古老的体育娱乐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