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豫东花鼓戏因何被称之为是散落在豫东大地的“明珠”?

  豫东花鼓戏是豫东平原少有的具有民间唱腔风格的保留剧目。其表演形式比较特别,有歌有舞,有说有唱。花鼓戏最初的说唱形式,以民歌和小调为基础,是艺人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唱者自敲自唱,装扮简单,女角(由男扮演),头顶彩球,男角身侧挎鼓,二人对唱,以鼓为乐,故名“花鼓戏”。

  豫东花鼓戏是豫东、皖北地区极具民间特色的稀有曲种。永城茴村的盛营花鼓戏,是豫东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永城大地熠熠闪光。早在解放初期,盛营村就被誉为永城的“花鼓村”,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着豫东这块大舞台,装扮着永城艺术的明媚春天,滋润着百万人民的心田。

  花鼓戏具有别具一格的演唱形式,最初以民歌小调为基础,是旧社会艺人用来乞讨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唱者化着淡妆,身背腰鼓,自敲自唱,女角由男性扮演,头顶彩球,二人对唱,因而名为花鼓戏。花鼓戏的演唱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擅长刻画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旨在表现古今劳动妇女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备受广大女同胞的喜爱。

  解放初期,盛营花鼓戏初具规模,小有名气,豫东方圆百余里的人都知道茴村镇盛营村的花鼓戏班。每逢盛大节日和重要庆典都特邀盛营花鼓戏班前去助兴.1997年,在第四代传人朱保立的组织下,为吕店集会的启动进行巡回演出,持续四个多月,受到吕店周边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

  永城花鼓戏第四代传人朱宝立,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弘扬花鼓艺术,创新表演形式,集结几个老艺人创办了盛营花鼓戏剧团,曾一度唱响永城大地和周边乡村,从而扩大了盛营花鼓戏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盛营花鼓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下,花鼓戏出现了勃勃生机,盛营重新组建了花鼓戏剧团,演员队伍扩大到二十三人,伴奏人员五人,同时添置了音响、服装、道具以及伴奏乐器,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演员新秀,如李文书、田长军、盛素兰、王海荣、秦秀侠、顾振伟等。

  目前,盛营花鼓戏剧团是经工商部门注册,文化部门审核批准的永城市半职业的民营演出团体,坚持农忙务农、农闲演出、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报酬体制。他们演出的地区除永城多个乡镇外,还经常到砀山、萧县等周边县市演出。

  演出的曲目有《二堂训子》、《小姑娴》等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品,表演形式喜闻乐见,内容易于被广大群众接受,为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豫东花鼓戏这种独特的形式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愿这颗珍贵的艺术“明珠”永远照耀在永城的土地上;希望那些坚守盛营花鼓戏的艺人们能够唱响“梨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