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项流行的群众体育活动。起源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据史书记载,忻州的寺庙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盛大的庙会,“酬神演戏,角抵斗胜,蔚然成风”。角抵斗胜者连续摔倒六个人之后,会得到一只活羊作为祭祀的奖励。获胜者将羊高高举起绕场一周,向“神灵”致敬,向观众致谢。民间因此有挠羊赛(忻州方言“挠”即举起的意思)之称。
关于忻州挠羊赛的起源,当下能查阅到的较早的文字记载出自调露子的《角力记》。这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角力(摔跤)专著,记录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摔跤的名称、规则和实施的发展演变。《角力记》对挠羊赛有这样的描述:“忻、代州民秋后结朋角抵,谓之野场,有杀伤者。”因其发展甚烈,宋真宗曾下令“自今悉禁绝之”。
在宋真宗时期,挠羊赛已经成为发展规模比较大、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比赛了。据此可以推断,挠羊赛的起源时间应该不晚于宋真宗时期。
忻州一带的民间传说中所提到的挠羊赛的起源时间与《角力记》的记载也基本吻合。据传,挠羊赛起源于北宋初年,为了抵御辽兵的进犯,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全,宋太宗任命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郑州刺史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角驻泊兵马部署。同时,为了防止杨业拥兵自重,就在他身边安插了大奸臣潘仁美,以起到时时监视之效果。杨业正确分析了形势,在夫人佘赛花的建议下,制定了“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策略,组织当地百姓农闲季节进行训练,从而扩大兵源,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遇到辽兵进犯的时候,便可全民皆兵,保家卫国。为了打消潘仁美猜疑,决定以角抵摔跤的形式组织百姓训练。为了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获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一时间,忻州、代州各个地方的民众每逢农闲就组织起来,分营划垒,竞争对抗。在各村寨的庙会上,也出现了角抵竞技的表演项目,角抵成为当时盛行一时的民间体育赛事。杨业被潘仁美陷害含冤而死以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项目延续下来,范围扩大到整个晋北地区。
根据对史料的考证和民间传说的记载,人们可以断定北宋太宗时期基本上形成了挠羊赛的雏形。经过南宋、金、元等朝代的发展,挠羊赛的规则更加完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已经成为被当地民众广泛接受的一种民俗形式。南宋时期的程效婴是推广普及挠羊赛的重要人物,以至于后世称他为挠羊赛的始祖。程效婴是岳飞手下的一名将士,此人精通角抵之术,是南宋时期的摔跤手。岳飞被害后,他回到家乡忻州,把自己在军中学到的角抵之术传授给当地百姓。角抵具有强身健体、御敌防身、娱乐消遣、容易练习的特点,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接受。角抵比赛迅速普及,也出现了较多著名的摔跤手。金代诗人元好问在《续夷坚志》写到:“秀容东南双塑王增寿,号为外力,善角抵,人莫敌。”这就反映出了当时角抵在社会中的流行程度。宋、金、元时期,忻州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错的地区,多民族在此融合,羊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角抵比赛就以羊为奖品,获胜者就把羊扛走,挠羊赛也因此得名。
将挠羊赛的规则做一整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跤场:设在宽广的打谷场或戏台前的场地上(当下由政府组织的比赛则多在体育场举行),不铺垫子,不划范围。
跤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身份职业,不分体重级别,不分地域国籍,不分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踊跃登场,一试身手。平时没有组织(没有队员、队长),只是比赛时自愿临时组成,自愿上场。
服饰:挠羊赛对衣着没有严格要求,没有统一的跤衣。上身可着衣也可赤背(所以民间又称之为“赤背跤”),下身裤子或长或短随其自便,腰带可以是一条较长的汗巾或是麻秧绳,但不准扎皮带(也可不系腰带)。允许光脚参赛。女跤手上身穿运动T恤,下身穿着同男跤手,获胜者称“挠羊女”。
基本比赛动作:由于比赛可以上身赤背,所以不允许攻击上身,不允许抓对方的脖子;只能攻击下身,但绝不能抓对方的裤子;可以抓对方的腰带,但腰带一旦被拽断,比赛必须立即暂停;如果对方在你肩背上轻轻拍一巴掌,就是表示认输,你就不能再进攻;双方可以用脚踢扑对方的脚,用脚腿勾绞对方的腿,可以抱对方的腿等。绝不能互相击打对方,更不能触及对方的面部和阴部。
输赢:一跤见胜负,不作循环赛。如果上场后未能连续摔倒6人,则失去本场挠羊的权利,即被淘汰。此外,比赛中,除脚以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先着地即判为输。如果甘心认输,则以单手触地一下,裁判即可宣布对方摔倒一人。赢者继续与新对手比赛,连胜6人为终胜,便被誉为“挠羊汉”;若连胜五人,却被第六位上场者战胜,便称为“破了”(也叫做“破羊”“保羊”)。
设施和比赛程序:开赛前,在台口两侧或场上竖一杆大旗、两杆小旗,旗面上各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8个字。跤旗是供跤手来拔的,拔跤旗的人必须是曾经的“挠羊汉”。拔了跤旗的两个人,便成为该场摔跤比赛中对抗的双方代表和主人。当然,他们还要通过主办方负责人或公证人,经过共同协商,划分出甲队、乙队的预赛跤手。夜戏散后场内画圈为界。这时,一只身披红带或头戴红花的肥美绵羊被牵进赛场,拉开了挠羊赛的序幕。上场跤手一般由小到大(最初上场的多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人),由弱到强。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将羊高高地扛在肩上,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向神灵示谢。
比赛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时间长短完全由比赛中参赛跤手的实力而定。不过,如果比赛较快就见了分晓,观众却意犹未尽,便还要接着重新开始。第一场称“挠头羊”,第二场称“挠二羊”。这样,比赛往往是通宵达旦地进行。
挠羊赛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时间限制。正因如此,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词叫“熬油”,意思是场上的摔跤手势均力敌,总是没有平局。观众眼皮下沉都舍不得离开,所谓“熬油”。民间挠羊经常挠到东方欲晓,观众热情高涨,男女都有。这种健康简单的竞技游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娱乐价值。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文化活动减少、时尚文化的影响,参加挠羊比赛的人数锐减。这项活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