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力搏尔摔跤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模仿公骆驼互相争斗的特点而得名。也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镇的盛兴以及新疆、青海、甘肃的一些蒙古族地区比较流行。在沙力搏尔式摔跤比赛前,摔跤手们会戴着头巾出场。当裁判掀起盖头时,摔跤运动员才会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谁。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
根据世代相传的“朝力布尔”系法和出土的匈奴时期的文物图案以及《江格尔英雄传》记载证明,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沙力搏尔”一词是裤子的意思。沙力搏尔式摔跤和蒙古搏克、日本相扑、自由式摔跤等好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地方。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
阿拉善地区冬寒夏热、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要想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话,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牧民具有十分高超的生存技能。数百年来,生活在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牧民不断与自然环境作斗争,驯养牧畜和捕获野兽,具有高超生活本领。其生产生活基本上都和绳索紧密相连,他们需要用绳子捕获猎物、捆绑牲畜、拦截牧畜,为其生活带来便利。牧民逐渐将其演绎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工具,捆绑在自己的腿上和腰上,借助绳索来做角抵、角力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沙力搏尔式摔跤起源,所以也被称为是“朝力搏克”或者说“缰绳搏克”。
历史上阿拉善地区曾涌现出搏克夏力宾、毛呼赖等蜚声国内跤坛的摔跤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挖掘整理,列为旗、盟、自治区那达慕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
比赛前,跤手遮着盖头出场,当裁判员掀开盖头时,跤手们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
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竞赛时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
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场地、服装的限制,随地可以进行,平时歇息闲暇,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双方各出一人互搏,依次进行比赛。
在“乌日斯”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绵羊等九样奖品和“神圣摔跤手”的称号。获胜者将羊夹在左腋下,把其余奖品夹在右腋下行礼三次后退场。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最原始的摔跤形式之一,是世界上在沙滩上进行的摔跤项目。
沙力搏尔式摔跤表现出了和谐、和平的一面,因为它不像其他摔跤抢抓,在双方抓好固定抓把后方可开始,所以它有较强的观赏性,对身体无伤害,服饰材料柔软。
沙力搏尔式摔跤从出场仪式、运动员服饰、称号标志物、裁判服饰都具有独特特点,包含了更多的文化韵味
沙力博尔式摔跤流传千年,其起源、规则、仪式、技巧、服饰、判罚等内容代代相传。随着娱乐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忽视,尤其是在青少年中,使得这些民间文化体育赛事难以维系。再加上一些民间艺人后继无人,这项活动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