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练好武当太极要做到哪几点,才能达到沉稳、缓慢、轻柔和协调境界?

  武当太极拳是一种精湛的汉族传统拳法,集武术于一体,属于武当武术。有静制动、刚柔并济、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至的武术特点;也有武打风格是动如流水,连绵不断,刚柔并济,却不露声色;具有激发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振奋人的精神、增强人的体质、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独特功效。其实是中国武术的结晶,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炼功法。太极拳是当年内家祖师张三丰真人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的太极拳。

  武当太极和目前其他派系的太极拳有很多不同,其中,除了体系的差别之外,最大的不同还是其特有的沉稳、缓慢、轻柔、灵动和暗含道家仙韵。

  1、三丰太极须稳而不滞

  练武当太极拳须沉稳。稳指的是太极拳运动时,宜虚实分明,气沉丹田,劲力充足,重心稳定,迈步稳健如落地生根才可下盘稳固;而上肢宜沉而不僵,轻而不浮,有所内涵体现。

  走架时如何做到稳?要做到稳当,非要下一番苦功夫,经长期锻炼不可。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标准,即下肢有劲,足掌脚趾呈钩状,落地果断稳实。

  虚实转换得宜。习练时,进退均以腰为“车轴”转动上体。迈步时重心先稳住于一腿,然后慢慢提起另一条腿迈开步子。整个换腿过程不可急躁、重心要稳,身体不可倾斜,脚掌的起落也要稳(详见钟云龙道长视频演练),步型、步法、身法也宜正确。

  掌握全身平衡。特别是一些独立动作。平时练习时,宜注意双手平衡的关系,要做到上下、前后左右的连贯、兼顾和协调。

  注意力适当集中,意念兼顾。即武当太极拳非常注重整体肢体动作的协调一气。如在做“高探马”一类的独立步动作时,不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支撑腿上,因为还宜兼顾到手掌前推、提膝收胯、护裆和头顶悬、头颈竖直的动作。

  2、三丰太极宜缓而不急

  缓指的是行功走架时动作保持不急(疾)不慢的速度,如轻轻飘动的浮云,如小河或溪涧涓涓流动的细水。缓练其实还与心态有关,因为拳架的风格与一个人的修养、心性是密切相关的。故练习时,心态上的过急,过躁均不宜。一旦练习上了,就宜专注笃定,勿思他事。

  3、三丰太极须轻而不浮

  “轻”可用“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来形容。具体而言,走架时步法要轻灵,动作的劲力如丝般坚韧、柔长。身法、手法、步法虽轻灵,但不发飘,下盘稳固。轻灵虽是动态表现,但又是习练者综合基本功修炼扎实的展现。

  4、三丰太极宜柔而不软

  练好武当太极的柔是不容易的,搞不好有绵软无力之嫌。太极拳的柔是与刚并济的。看上去柔,实则柔中含刚,深藏内功。要柔需下很大功夫的。首先须做到全身放松,不僵硬;其次各势动作明晰,节节贯穿,虚实分明。具体而言,动作协调舒展、内敛得当,如外形上的坐胯、沉肩、含胸、拔背、坠肘、按踏、疏指、敛臀、松腰等须准确无误。其中,棚劲①就是蕴含柔功的重要表现之一。

  5、如何避免滞涩、笨拙?

  武当太极它不是某单一拳种,而是一个体系。其拳法有快(像玄武、伏虎、龙华这些为代表的两仪拳均以快速、刚猛为主)有慢,还有静(无极功法)。但若论及特定某套太极拳,练的时候一般都以慢为主。特别是初学或入门不久的学员,在尚未完全熟练整套拳架的前提下,不妨慢练为宜。随着熟练度的提高,则宜快慢相间地练习。

  快的优点,可锻炼太极拳的灵动、潇洒的风格;而慢练则可提高习练者沉稳、扎实、协调和内劲等方面的功力。若一味长期慢练,容易耽误于滞涩、笨拙;长期过分强调快练,已造成自身轻浮油滑有余而功架不稳。

  故两者须兼顾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套路上的技术水准。且两者不论快慢,速度均宜保持匀速,招式宜圆润,灵动而不呆板。

  6、如何避免拙力、僵力的形成?

  武当太极拳的慢练是有限度的,这个慢的“度”取决于习练者自身呼吸的深浅。而呼吸深浅又与个体肺活量的大小有关(注:内家拳以腹式呼吸为主)。肺活量大的人,呼吸就深长,动作也可随之放慢。

  但太极拳动作的缓慢度不应超出拳势呼吸的深长范围。如明明只有一个动作,非要刻意用数次的呼吸去完成,故意拖延动作完成的时间,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只能让动作极不自然,且难以长功。长此以往,必然流于呆板僵硬。因此不能武断地讲越慢越好,搞不好练成了拙力、僵力。

  历史上的武当武术并不是在张三丰之后才形成的,而是在道教中交流传播,不断演变,形成了诸多流派。自从张三丰综合众家之长创立太极拳以来,许多流派都受到他的太极拳重意不重形理论的影响,故而尽尊三丰为祖师。张三丰之后,武当武术仍然是道教中流传的主要武术流派,并不断吸收中国民间武术,其中很多也流入了中国民间。解放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武当道教人士被迫回归世俗,只有少数道教人士坚守祖庭,造成了武当武术流散于民间的现象。和少林寺一样,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武当武术也被挖掘整理出来。如朱成德、郭高义、赵剑英等老一辈武术家的诸多贡献,使武当武术在武当山得以延续。

  后来,一个名叫钟云龙的新人来到了武当山。出于对武当武术的崇敬和热爱,他在年轻时学了一些东西,然后下山拜访家中名师,收集整理了零散的中国民间武当武术,基本完善了武当武术的体系,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