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霍童线狮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是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由头索、尾索、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可以坐、蹲、摆头等。而且还能包容和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线狮40多斤,小线狮也有20多斤。
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而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日本倭寇入据宁德县横屿岛,横行乡里,烧死掠夺。名将戚继光率军入闽抗击倭寇,收复横屿岛,村民欢庆,此时霍童线狮入县城表演,大展身手。霍童线狮主要有黄家和陈家。并在年年的“二月二”灯会上表演,后演绎成民间赛事。在赛事上,黄家、陈家线狮各自推陈出新,将灯会推向高潮。黄家有游戏狮之说,陈家有木偶狮之说,两种渊源各有千秋。
陈姓线狮艺术源于盛唐时期泉州、南安一带的提线木偶,清朝康熙年间,陈姓先民由南安迁到霍童镇后,也将这一门艺术带到了霍童。20世纪40年代的陈姓线狮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灯光背景,像金属钢片、不锈钢片都没有。当时没有电,眼睛不会眨,也不会亮。而且里面是竹篾,很容易断,后来在很容易摩擦,很容易断的地方用其他材料代替。线狮的脚也从竹篾发展到用木雕、关节。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象征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1]。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能表演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呵欠、抓痒、搔首、舔毛、蛰伏、依偎、跳跃、奔窜、上柱、下地、钻穴、出洞、登山、跳涧、越岭、飞腾、回旋、翻滚、喘气、颤栗、怒吼、咆哮等动态,光是表现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争球、抢球、抱球、抛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陈姓线狮的表演靠音乐的指挥,音乐用鼓、锣、恰恰三种,雄狮表现勇猛的时候,要往上跳时,锣鼓就打得特别激烈,母狮出台表演舔毛的时候就温顺点,锣鼓就会慢一点,按照音乐来指挥,调子一般为锵咚锵。因为表演者动作要统一配合,就需要靠锣鼓来指挥。
霍仙线狮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法则,导致后继乏人。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节日里的娱乐节目,即使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获得的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者平日都要工作养家,只在演出前集合排练,这必然影响到线狮表演艺术的研究和发展。21世纪以后,熟悉线狮表演技巧的人,大多是宗族的长辈。虽然年轻人也喜欢这项祖传绝技,但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学习它。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完成学业后都要外出谋生,由于长时间不熟悉,很难进一步提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