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原本是庭院游戏,在经过加工改进后,具有了竞技性,成为了传统的杂技项目。分为双轴和单轴;轴、轮、轮面为木,轮圈为竹,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中柱腰细,可缠绳抖动产生旋转。玩家双手持两根两尺长的小竹竿,顶端系一根约五尺长的棉绳。绕线轴一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态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互掷、过桥等动作。被称为“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也有用壶盖、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又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做出“过桥”、“对扔”、“串绕”、“抢高”等动作,也有以壶盖等器具代替单轴空竹而游戏的。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有“仙人跳”、“鸡上架”、“放捻转”、“满天飞”等诸般名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蚂蚁上树”系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一般玩的空竹约200~300克,也有为了练劲的把空竹做的比较大从1~几公斤的都有。一个小小的上下飞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随、头做俯仰、转等动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而跳跃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跃,心跳可以加速。
抖空竹运动量可随意控制,可视自己的体能来确定运动量。不必与人争抢冲撞。不受场地限制、占地小、器具简单投资少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其抖法多种多样,有单人抖、双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样抖等一百多种玩法。抖空竹寓游戏于运动之中,只要玩得开心,合理掌握运动量,不但能够达到强身之目的,还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其锻炼效果堪与慢跑、游泳、骑车、划船、爬坡、越野、和徒手体操相媲美。
青少年可以对高难动作进行练习,增加户外活动做为电脑游戏的补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不十分激烈的动作进行练习,坚持下去大有好处。尤其老年人腰腿不便是常见的慢性病,抖空竹基本在于腰和四肢,如经常适度抖空竹,对舒筋活血,益寿保健,有一定的效益。曾有许多报道,由于坚持抖空竹,恢复了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实例。
空竹最初为宫廷玩物,后传至中国民间并广为流行。特别在中国北方地区曾风靡于城乡百姓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健身娱乐玩具。建国后,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强身健体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青的体育活动又焕发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近些年来抖空竹在全国各地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北京、天津、郑州、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练习者众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济南于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体协空竹队,使抖空竹这项运动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空竹队在济南四区下设四个支队,活动点有二十多处。他们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活动,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艺水平。
目前,在济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风,在各大公园和休闲场地均能见到空竹练习者的身影。以空竹会员为核心,市区范围内空竹习练者已达两千人之众,这中间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与此同时也带动了齐鲁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动。
抖空竹在中国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深受民间喜爱。是一种具有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表演性和收藏价值的物品。空竹无论是作为玩具,还是作为运动器械,都堪称稀世之物。和武术一样,要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发展抖空竹对武术、体操、跑步等其他运动也是很好的辅助运动。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课增加空竹训练,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抖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正面临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