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传统民间杂技天桥中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幡是一面装饰华丽的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旗帜,最早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传统的杂技,北京天桥中幡的舞蹈表演就是其中的代表。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长约11米的横幅,并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晋陆岁羽《邺中记》云:“虎正会殿前作乐,高更髓龙鱼凤凰安息五案之属,莫不毕备,有额上缘橦,一人在上,左回右转,又以橦移口齿上,亦如之。”《唐书》云:“明皇御勤政楼,大张声乐时,教坊有王大娘,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滚洲方丈,仍令小儿持绛节出人其间,而舞不辍。”这种表演应包含舞中幡的艺术成分。又《朝野金载》(晋朝)记载“一时歌舞庆升平,跨鼓中幡次第行”等句,亦即现在的中幡。
清朝中叶,中幡已流传于京都,是幢幡的一种。幢幡又称担幡、族幡,高大者为样幡或硕幡,体型矮者为小幡称之为执事,中幡大小适中用来演练,故称其为中幡。据记载:京城有“王小辫”(1893年—1947年),河北晓阳县王家庄民间艺人。王小辫耍的中蟠,竿长两丈五,竿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架,架上挂十几个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循面,蟠面上横书“京城王小辫”,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王小辫晃动起“乾坤”来,既惊险好看,又悦耳动听。他的绝活是“鼻剑”,即用鼻子接住从高空落下的中悟。王小辫首演于京城,与跤场共用一块场地,深受观众的喜爱。由于王小辫“钢口”(说话)差,“柞门子”(向观众要钱)软,每天收入不多,只能维持生活。
宝三(宝善林,1900年—1965年)等人摔完跤以后,由王小辫练中悟。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保托”和“托柞”(向观众要钱),渐渐地宝三也能扶播,“过过托”(将幅递给王小辫),练两手简单的动作了。宝三等人的义务加盟,使王小辫收人日益增加。时间一长,宝三欲拜王小辫为师,王小辫也有意收宝三为徒,传承这门技艺,经铁三(历铁存)等人撮合,一拍即成。几年的功夫,宝三将王小辫所能尽已学会,并根据个人特点创编了“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浪子踢球”三个高难动作。
天桥中幡就是在北京天桥地区表演的中幡。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权、马贵保、傅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前来切磋技艺。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销。
天桥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它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韧性也有讲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约要四年时间,其制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属祖传,拒不外泄。
从技艺角度来说,天桥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 天桥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桥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 天桥中幡发展到第五代传人傅文刚手中,已经成为一个集惊险与壮观于一身的系统性表演项目,包含着头、肩、肘、手、跨、膝、脚7套演练技巧近百种套路。
由于历史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一度火爆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类文艺演出被取缔,宝三跤场也被取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的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但目前舞蹈杂技已经逐渐不专业,专业艺人稀缺。此外,天桥杂技的环境和表演形式发生了变化,杂技表演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