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快板是以秦腔中的“数板”(又称“数罗汉”)为基础,吸收山东快板、练子嘴、快板书等表演形式演变而来。乐器使用了曲子坐唱中的“四页瓦”。一般由一人演出,也有双人或数人演出的。表演者手执竹板或四页瓦,边打边说,。他们多使用关中方言,以说为主,间以道白。唱词句式长短不一,既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陕西快板是板诵体的曲艺形式,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语言,有单口、对口、群口等形式。其节奏明快、乡音醇厚、高亢激昂、风趣幽默。表演方式是按节奏打板表奏,但中间可以加“解说”或散文体“道白”。
陕西快板(5张)快板多为七字句,五字句较少。七字句都得押韵,一二句入辙押韵,其中二、四、六、八句等双句均要合韵,但三、五、七等句,可以协韵。有时,四个整句押韵,从第五句起可以另押韵。快板押韵之风俗,源于古代民间诗体和戏文,听起来合辙合韵,自然优美,词句语言独特,在最后一字的拖音上,不翘口,字正腔圆,入耳中听。有些快板也有十字句格式的,十字句既可用作农村的“劝善词”,又可说快板,在打竹板节奏上,形成“三三四”字句相连,“三三四”句式要以词嵌入,不能割断句式。
如谢茂恭的《咱陕西穷百姓的一段灾难》中:“有民国十八年春雨短欠,人无粮马无草麦根旱干,老一军公粮重日有千万,出不起哭爹娘也是枉然。……男子汉卖婆娘二斤米面,恩爱的好夫妻不能团圆,庄稼汉把农器各样卖遍,把妇女用汽车载出潼关。”又如眉县窦天顺搜集的《荒年歌》也是十字句,其中如:“这劫中病死人无法计算,各村有绝门户断了根源,把野草和树皮油渣当饭,又有那人吃人太得惨然”。
陕西快板打击乐器主要是七块板和四页瓦,四页瓦的独特打法被视为陕西快板的“绝技”。
陕西快板的题材广泛,表演形式敲板说表,群众喜闻乐见,民间快板艺人村村皆有。被各地选送参加省、地区表演快板,或以自编自演由一地说表到各地以至全国者,有名的如临潼县农民快板诗人王老九,一生自编自说快板诗一百余篇,出版有《王老九诗选》,发行至国内外;三原县的谢茂恭,自编自说几十年,建国初曾赴朝鲜为中朝战士演出;大荔县的孙伯润、西安市的刘文龙、高陵县的俱志义、张诚等人,都有名作在报刊上发表,未发表的都流传于民间。
通过一系列的展演、交流、参赛,陕西快板新创作的作品得到了锤炼,打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筋骨有力度的优秀作品。同时,涌现出了以杨锦龙、纪鸣亮、张竣豪、姬攀、阳阳、安军涛等为代表的青年快板演员和以袁靖、张宝杰等为代表的青年快板作者,为陕西快板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0年,陕西快板非遗传习基地——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在西安曲艺中心挂牌,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杨锦龙担任传承中心负责人。杨锦龙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陕西快板学员,在第四届陕西省少儿曲艺比赛和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中多次获奖。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纪鸣亮通过陕西快板沙龙等活动,对500多名陕西民间快板爱好者进行了指导和培训。
2021年8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了《关于拟认定447家单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公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获得陕西快板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