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末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也是壮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它与北壮地区的民间艺术系列,如唐皇、甫牙、唱天、比喻等曲种,相互依存、各县绮丽。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流传甚广。
巫跳神时唱的一种特殊的曲调俗称“末伦”。末伦(莫伦)是壮语的汉字记音,是壮族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大本可分为靖西未伦和德保末伦(有“北路调”和“南路调”)两种。壮语末(莫)即巫。伦即叙述,含论之意,是叙说故事的巫调。巫调有坐巫、生巫,叙事巫三种。从巫调(壮语叫“末能”、“能”是坐的意思)即巫婆坐场祈祷鬼神时的一套唱调。或称末路是巫者上天路招魂之意。生巫调(壮语称“末生”,“生”意指非正式坐场的闲吟清唱的散唱)。
巫调多为叹苦情、思离别、诉衷怀。后来民间艺人又运用这些巫调来说唱故事,才形成了末伦。巫调并非巫婆专用,一般男女甚至老人小孩都可以唱,并且以叙事为主,唱说个人身世遭遇,甚至后来发展为歌颂英雄传奇人物故事。靖西、德保地方人民把两种唱腔加以创造成为末伦调,后来发展成南路壮剧的最早唱腔。壮族末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仅就末伦一个曲种来说,还分上甲末伦与下甲末伦两个不同调式、风格各异的曲式。上甲末伦为靖西县城以北地区包括德保大部、天等县部分乡镇所流传的,其曲式为宫调式。每段落均以“哎”开头,以“哝呀罗”或“背呀罗”结尾。以靖西城郊的旧州一带为中心的南路,包括大新县部分乡镇所流行的唱腔,为下甲末伦。其曲谱为羽调式。也是用“哎”起音,以“啷呀哩”结尾。吟唱中,唱者据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心境,以其细腻感人的情素滔滔诉说,随着吟唱者那诗情画意入情入境的情感变化,听者亦往往如痴如醉,回味无穷,真可谓感人至深。
上甲末伦的旋律音韵,有高亢激奋的高潮推进行腔。这除了具有来自各民族那浩如烟海的民族山歌的影响之外,还具有来自本族其他民间小调的成分。下甲末伦则较明显地来自于民族民间宗教的巫觋调。据壮族地区的地方史志记载:壮族域内众民,“俗好巫鬼”、“女巫遍地皆有”。旧时的民族民间艺人,借助于人们广为熟知的巫觋调来唱述叙事,叹吟自我,久之,遂形成为民族民间的说唱形式——下甲末伦,这是一种说法;据靖西的旧州一带口碑所传,约在二、三百年前,靖西旧州有一秀才进京应试落第回乡,终年苦闷难挨,为宣泄心中愁绪,借巫觋调发泄胸中苦闷。因其才思聪慧,所编唱词动人心弦,而他的吟唱凄婉悲切,深深牵动众乡亲的情念,人们遂相继传唱。这一传,便形成了今天的末伦。还说此佚名秀才曾创编了多个曲目,并用方块汉字记录传下抄本,但因岁月流逝,抄本流失。
故现今流传的数首传统经典唱段,哪一首出自他的原创,已经无从考证。以上种种说法,不管是否真有其人,但下甲末伦调是从民间的巫唱调演变而来,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已是文艺史家们所共识了。但就其总体行腔而论却是琅琅上口,流畅激情。民族歌舞剧《刘三姐》其中被公认为最精华的选段之一的抛绣球一场戏,所用的音乐素材,其基调就是采用了下甲末伦调改编而成。所以说下甲末伦,它来自巫觋调,但又有别于迷信女巫那种魑魅惑人的靡靡之音。加上它的表现形式既可单人说唱,又可双人对唱甚或群唱,这就使其跳将出来,以简易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观者听者易学易记,达到了更进一步贴近群众,供人们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目的。
再说末伦的语言艺术,有其独特严谨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的讲究。五、七言体,相间运用。各唱段句数不限,后句末音押前句腰韵而行,环环相扣,有如南路壮剧中的叹调一般。句与句之间相互依存,上下挂钩,内容连贯,押韵相关,平仄交叉,一贯到底,因而十分扣人心弦。酷爱末伦的人说,每每唱起,“唱不完,停不下”“听不完,走不开”。由此可见末伦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和它赢得的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同一般的。
壮族末伦,除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之外,还具有特别鲜明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末伦唱段,旧社会富人们不愿唱,也不敢唱。因为多数的末伦唱段,反映的全是壮族最低层百姓的遭际与命运,唱的尽是劳动人民的苦与怨,悲与伤。是劳苦大众用于表白心扉,吐露真情,哀叹身世,倾诉愤懑的心声。因此说,末伦这一演唱艺术形式,地地道道的产生于壮族人民群众之中,它为壮族人民所拥有,为壮族群众服务,是壮族人民心目中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尽管历代的统治者从没有给予壮族末伦于应有的艺术评价,但它却世代相传,永不枯竭。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末伦在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业余演出中登台亮相,大受欢迎,备受瞩目。然后经过民族作家、学者的深入调查、挖掘整理,对其起源、变迁、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注入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中,在几年前贵州省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曲艺曲艺鉴定会上,末伦被鉴定为壮族代表性曲艺曲种。由全国最权威的专业会议做出的结论,使壮族末伦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艺术品种而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