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又称“睢宁大鼓”。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流传于苏皖北部的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铜山县、丰县、宿迁市、泗县、灵璧市、砀山县等地区,尤以睢宁县为甚。因睢宁县鼓书世家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张朝聘、张家诚以高超的说唱表演艺术名扬苏、皖地区,,分别被称为“盖江北”、“盖苏北”,故被称为“苏北大鼓”,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苏北大鼓源于山东梨花大鼓。据《古邳镇志》(1998年出版)、《睢宁县志》(1994年出版)记载:清嘉庆年间,睢宁县邱集乡农民张作顺(张朝聘爷爷)乞讨流浪山东,迫于生存之需和对鼓书的爱好,师从山东沙姓艺人学习梨花大鼓,出师后于嘉庆24年(1820年)传入家乡睢宁县,发展成为睢宁大鼓。后经大鼓世家张朝聘、张家诚父子俩,搏采众长,潜心钻研,又形成了具有多源合流、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北大鼓。
苏北大鼓在清光绪至民国初为兴盛发展期,全县形成两大分支,即有“鼓界元帅张朝聘”和“鼓界先锋熊传法”之说。在民国至建国初为高潮发展期,全县出现四大风格流派,即被书迷总结为“元帅挂印”的张朝聘,“马前先行”的熊传法,“一马三枪”的魏其秀,“猛一响亮”的朱光前。建国后至“文革”前,为鼎盛发展期,有“鼓界七星”之说,形成以张家诚、蔡志崇、朱光前、张玉山、苏彦玲、张家玉、崔兴武为代表的七大分支,全县鼓书艺人发展到110人,鼓书一度成为苏北地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
苏北大鼓是睢宁县最为成熟的曲艺形式之一,主要表现在板鼓击打和说唱表演的独特风格上。著名鼓书艺人张家诚的板鼓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又融合了戏剧中多种锣鼓伴奏谱,创造出“紧急风”、“浪里翻花”、“四击头”、“凤凰三点头”“凤穿牡丹”等多种演奏方法,往往在一开场就博得观众拍手叫绝。他的嗓音浑厚,唱腔洪亮,声贯全场。白口更是堪得一绝,表述喜怒哀乐,情感逼真,使观众无不从内心深感:“说透人情才是书”。1951年之后,张家诚在省城南京和淮阴地区多次会演中频频获奖,随之他又经常被苏、皖交界的各市县邀请巡回演唱,苏北大鼓的声誉也更加闻名遐尔。1959年,张家诚投资2万余元并倡仪睢宁文艺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县城南建造了一所客纳300人的演出场——百花园,成为苏北地区最早的鼓书艺术传播基地。1987年,张家诚传记被编入《中国曲艺志、江苏卷》。
苏北大鼓是苏皖地区曲艺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中国传统打鼓说书的活化石,是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曲艺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