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哪些地方?唱腔有什么特别之处?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并延伸到宿州、浍河以北的小范围地区。据传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不可多得的富有淮北地域特色和特殊民间唱法的原创剧种之一。

  解放初期,活跃在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共有百余个,1960年后,花鼓班数量急剧减少,能坚持长年演出的,仅存周钦全花鼓班(该花鼓班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从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装道具,从一鼓一锣到配乐演唱,完成了从剧目、服装、到唱腔音乐的改革发展历程,形成了较完备的唱腔体系和独具淮北花鼓特色的剧目系列)。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淮北花鼓戏于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淮北市首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财政先后拨付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振兴淮北花鼓戏发展。目前,周钦全花鼓班共有剧目130余部(其中连台本戏70余部),内容涉及生活、爱情、战争、公案等各种题材,可演出200余场。

  淮北花鼓戏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较好地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尤其是“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除此以外,淮北花鼓戏还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唱腔曲调,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戏唱腔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但若论最具特色的“绝活儿”,则非“花鼓大走场”与“绑垫子”莫属。

  “花鼓大走场”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翩然起舞,多姿多彩的舞蹈与锣鼓、说唱、逗趣的巧妙配合,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是表现欢愉、喜庆和男女相需情绪的艺术抒情方式;是民间农闲、节日喜庆歌舞的较原始表现形态;是劳动群众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精神风貌和纯美情感的充分展现。

  “绑垫子”则为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它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曾被美国艺术家们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

  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也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对研究中华民族戏曲传统、丰富民族戏曲音乐、发掘戏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发扬民族戏曲传统、推动戏曲创作、打造戏曲艺术精品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