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文是说唱艺术的一种,“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委婉,基本旋律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的曲牌有二三十种,有的记叙抒情的“数板”,有表示愤慨悲伤的“悲调”,有的是表示热闹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等。
客家古文,主要分布在于都县的贡江镇、新陂乡、宽田乡、梓山镇、罗江乡、段屋乡等大部分乡镇。演唱古文的人多是双目失明者,以演唱古文来作为谋生的手段,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客家古文的传统节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相传原有108个,如《割心记》《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龙凤记》《琵琶记》《金簪记》《白扇记》等。
客家古文的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演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
于都客家古文,江西曲种。它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相传清道光年间就已在于都盛行,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于都客家古文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于都客家古文,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有常用曲牌20多支。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是演唱三四个小时的中篇,有《珍珠塔》《朱买臣》《秦香莲》等30余部。在演唱正曲之前,还常编唱一些小段,称为“十八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古文艺人曾以“十八搭”形式编唱过《送郎当红军》《抗日救国》等曲目,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编唱了《萧飞买药》《母女会》等新曲目。
据于都当地老艺人口传,于都客家古文的起源,早在明末清初便已形成,至清代日臻完美。二十世纪70年代,根据造诣较深的盲人段灶发的师傅王长庚子回忆,于都客家古文最早是由一位姓唐的曲洋人演唱,此人活到70多岁,带了好几个徒弟,其中一个姓江的也是于都人,江姓人士原是楚剧演员,因为双目失明便开始学唱古文,后来江又收了几个徒弟,王长庚子是其中的一个,到段灶发时,段又带了几个徒弟,一个是宽田乡马头村的刘安远,一个是段屋乡秀塅村的肖南京,再一个是梓山镇山塘村的陈开财。随着王长庚子和段灶发先后去世,当时只留下段灶发的徒弟健在。
于都客家古文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的演出费用比较低廉,因为是盲人演唱,他们对待遇要求不高,只需供饭再给少量的工钱就行了,几乎家家请得起,因此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于都客家古文一直在赣南各县市广为流传,分布最广、水平较高的古文主要集中在我县的段屋乡、宽田乡、梓山镇等乡镇。有不少造诣较深的艺人,长年累月外出表演,足迹遍布赣南的18个县市以及周边的广昌、泰和、永丰等地,有的艺人还经常到湖南、福建、广东等与江西交界的一些省份的县市中频繁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开场白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开头,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十八搭”为序幕。所谓“十八搭”就是演唱者根据听众对象,结合当时时宜,针对性地来一段小唱,以此安定和吸引听众,然后引出曲目、人物和揭示主题。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为了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在道白时,艺人要乔装男、女、老、少不同角色和口音,分别叙述,有时还会用乐器模仿活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敲门、切菜等。从而把故事情节、人物的声音和容貌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感染听众,使他们能够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由于于都客家古文大多是由一些盲人艺人表演,所以在服装、道具方面没有过于复杂的要求。
古文演唱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唱传本”。内容多为宣传扬善除恶、劫富救贫、伸张正义、反抗压迫、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解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主要是励志奋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克己奉公、恭谦礼让的内容。其主要曲目有《赵玉林》《珍珠塔》《卖花记》《丝带记》等30余本。
关于于都客家古文乐器方面的运用,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于都客家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及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丰富其表现力,有时也会出现唢呐,有的艺人甚至“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四肢进行演奏。但由于演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唯独用木棒作伴奏演唱的,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但古文乐器现在都已改用二胡。
古文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唱,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奏,是描绘当地风情的一幅不可多得的美丽画卷。因是一个人演唱,往往一人一台戏,古今中外、喜怒哀乐尽融其中。同时,揉入了当地的采茶歌、山歌、道情、采莲曲等等。有的艺人还加入了伴奏的竹板、小鼓,仅以渲染气氛、烘托高潮或过门之用。
古文说唱简单易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因为短小精悍,便于山区演唱。随时随地都可以唱,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白天黑夜,在田间地头,在角落大厅,也可以在树荫底下。起到劝世行善、惩恶扬善、和谐相处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