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沔阳渔鼓有什么特色?其来源有什么说法?

  沔阳渔鼓是湖北省的一种汉族戏曲剧种,是湖北省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沔阳渔鼓的专业艺人代代相传,拥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1952年后,沔阳渔鼓的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更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话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以其粗犷高亢的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有名气。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民俗剪纸、皮影更为醒目,仙桃市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沔阳渔鼓”起源于何时,来自何方,无文字记载。艺人说:“沔阳渔鼓”是由“八仙”所创制的。故在“渔鼓道情”艺人及其“行会”中素有“敬八仙”的习俗,视“八仙”为其“始祖”。沔阳渔鼓演唱前奏中的口诀“湘子湘子韩湘子,洞宾洞宾吕洞宾”,就明显含有怀师忆祖之意。艺人“师承”关系推算,“沔阳渔鼓”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就已在“江汉平原”的沔阳州一带广为传唱了。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井离乡,靠敲碟子、拍渔鼓、打莲湘、玩莲花落、唱民歌小调乞讨谋生。起初,渔鼓被水荒穷人作为沿门乞讨卖唱来谋生和艺人演唱养家糊口的曲艺形式;之后,在茶馆坐唱或红白喜事赶场祝酒取彩。曲目均为庆贺祝词与断片唱本,以及为人处事的应酬语言“见子打子”的即兴唱词。如“来在府门外,先把四宾礼客拜……”、“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柴和贵,可用罐子煨”等。充分的体现了江汉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才能。

  沔阳渔鼓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另外广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麦号子”等汉族民歌音乐,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唱腔丰富优美,旋律性强。

  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唱相间,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韵白有叙述及代言两种,讲究抑扬顿挫,伴以简板击节。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也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渔鼓艺人多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沔阳渔鼓道情沔阳渔鼓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单口打溜”。“单口打溜”唱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固定唱词,如《八仙词》、《两头忙》,艺人称之为“呆词”;一种是“浩水”,即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灵活多变,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

  沔阳渔鼓演唱者为了携带方便,一般在渔鼓筒两头系上带子,站唱时将渔鼓横挂左腰,左手将渔鼓按稳在胸前,坐唱时将渔鼓横放在左腿上,用左手将渔鼓扶稳敲打。演唱者左手同时握简板,右手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齐击鼓面,发出“通通”的声音,这是道情传统的表演方式。渔鼓伴奏讲究轻重疾缓,伴奏音声有抑扬顿挫之妙。以轻重缓急不同的拍打,来控制音量与音色变化。渔鼓演唱者左手抱渔鼓筒并持简板,右手轻击渔鼓并兼作表演动作,如此鼓板配合,击节说唱。

  在唱道情的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以拍打渔鼓,以烘托唱腔及演奏过门。拍渔鼓是衡量一个艺人才艺是否娴熟的标准,资历较浅的艺人手指的力量小,只能用手指在渔鼓上撞击,称为“撞指”。而资深艺人则手指力度大,富有弹性,指头能在鼓面上滚动翻花,这叫“滚指”。演奏指法一般有击、滚、抹、弹四种:击是用四指同时拍击,滚(分单滚和双滚)是用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是用四指击鼓止音,弹是用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简板又叫剑板、云板、书板、牙板、吉板、夹板、玉板、阴阳板。简板由两根长约65厘米的竹片制成,用左手夹击发音。

  沔阳渔鼓沔阳渔鼓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解放前单口唱的渔鼓艺人大多是沿街乞讨,解放后红白喜事赶酒的艺人也是单口唱。单口表演时,左臂斜抱渔鼓,手执云板(简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单口唱和皮影戏的唱词都是艺人们即兴演唱的,行话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对口唱的词大多是由作者编写给艺人唱的,称为“死词”。对口唱主要在舞台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员右手拍渔鼓,左手执简板,女演员用竹筷敲碟子对唱,说唱相间。辅以身段动作表演。演唱优美动听、脍炙人口,而且舞台形象十分生动,进一步丰富了沔阳渔鼓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群众喜闻乐见。唱皮影戏就成了一个戏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称为“上签子”,左方的演唱者称为“下签子”,由上下签子为主唱,后台的武乐师傅拍渔鼓,打击乐、帮腔。

  近年来,沔阳渔鼓主要在茶馆、剧院、学校、社区和群众文艺演出中传承。目前,天门市有6个天门渔鼓传承基地,分别是市群艺馆曲艺剧场、“豪城茶馆”传承基地、庆云社区传承基地、岳口文化馆传承基地、彭市镇周湾村传承基地、彭市镇小学传承基地,沔阳渔鼓省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在这些基地开展演出活动,并培训渔鼓爱好者。在国家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沔阳渔鼓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