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是当时盲人乞丐为乞讨而演唱的民间艺术。因为盲人拜佛行善,而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所以盲人唱歌时,一般两人一组唱,两手各持一根常青的树枝,缀以许多红色纸花,呈“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
由于新干“莲花落”多为盲人走村串户,乞讨演唱,当地老表又把新干“莲花落”俗称作瞎子戏。久而久之,一些人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为表尊重,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对盲人的尊称)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新干“莲花落”的历史悠久。新干县志记载了新干“莲花落”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同治版·《新淦县志》卷一记载,“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新淦,即新干,“落离莲”即“莲花落”。
至清朝末年,“莲花落”发展成为新干的主要曲种,并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唱戏文”和“唱小调”的职业盲艺人。其形式也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变走唱为坐唱,由“耍花棍”发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说书”的一种演艺形式。这些盲艺人不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县城的茶楼、酒肆卖艺演唱。
演唱新干“莲花落”时,主要使用二胡、高胡、梆子等乐器,及一枝缀花串铜钱的常青树枝,即“摇钱树”。
新干“莲花落”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新干“莲花落”的内容多为传统戏文、人物典故、民间传奇、言情小调等,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其传统曲目有《拆亲记》《白扇记》《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建国后创作并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近年来,尝试由健康人唱新干摇钱树(莲花落),现已取得一定成效。新编曲目《陶母教子美名扬》亮相吉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舞台,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由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摄制组拍摄,全国各地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