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南昌话讲南昌的故事,南昌清音拥有几百年的历史,蕴含着基层百姓的审美情趣。对于大多数南昌人来说,可能没听过。近日,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中,江西新增南昌清音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富有南昌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面对濒危困境,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拐点?
南昌清音说词和唱词用的都是南昌官话上韵、上板,是地地道道的江西“土特产”。清朝是南昌清音最为鼎盛的时期,遇上大红喜事,可以唱上七天八夜。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南昌清音演员后继乏人,第六代传人已经70多岁。近年来,为了抢救和挖掘这一民间曲艺表现形式,南昌清音被引入高校、小学,但由于南昌话的制约,南昌清音表演人员数量一直较少。
南昌歌舞在唐宋便达到了昌盛。到了宋元时期,城东湖区便出现了歌楼林立,游人如织,画舫巨殇,妓乐聚唱的场景。南昌清音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诞生的,它的曲调来源于嘉靖、乾隆年间的江南俗曲。
明初以来,清音从江淮地区进入江西,男女老少争相习唱,民间小唱班遍布在茶馆、酒楼、旅社、码头,艺人还把唱曲本编印成书,与江西民间小调相结合,说词和唱词用的都是南昌官话上韵、上板,渐渐地孕育了地方曲艺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的伴奏乐器有:琵琶、扬琴、月琴;主唱左手拿夹板,右手握竹签,敲动扁鼓;鼓架则由六根细毛竹制成。
南昌清音第一代传人俗名舵子,在戴家巷一带开场收徒,培养了一批南昌清音艺人,其中最具代表的艺人有张年科、闵金亭、刘克礼、周良富,号称“四大家族”。
嘉道以后,南昌清音班纷纷打出自己的堂号,一堂清音班均有七八人组成,多为女子。至此,南昌清音发展到了繁荣鼎盛时期,所唱曲目有家常里事、男女情事、小段传说、戏曲片段。要是有大户人家邀请,则送上曲目折子,由主人点唱,一天三场,或三天三夜,如遇大红喜事,可唱七天八夜,往往通宵达旦。他们的代表作有《安安送米》,配唱南词北调,情深意切,优美动听。 然而,在多元化艺术大潮的冲击下,南昌本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淡出人们的记忆。资料显示,自文革后,南昌市剧团长期以来没有专职创作干部,就连南昌市歌舞剧院的清音艺人也于上世纪末全部退休。
据悉,针对南昌清音的现实状况,南昌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方面组织艺人搜集整理部分曲目、唱腔和曲牌作为资料保存;另一方面组织排演了一些传统曲目,且根据南昌本土文化创作了一些新曲目。
例如1983年,南昌市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的普查班,四处寻找南昌清音老艺人,然后由老艺人口述进行记录整理。在对传统曲目进行搜集整理之余,该局还组织专业人员编创了以王勃写《滕王阁序》为故事原型的新曲《今日犹闻翰墨香》。
但这些保护措施并没有改变南昌清音缺乏无声人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困境。老曲无人整理,新歌创作停止,南昌清音艺术步履蹒跚,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南昌清音,老一辈传承人都70多岁了。抢救保护工作难度大,濒危状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