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屯留道情作为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有什么说法?

      屯留道情,又名“莲花落”,俗称“打莲花板”,发源于屯留县上联,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屯留道情在明末初具雏形,后逐渐兴盛,最后在满汉文化交融的清初初具规模。流行于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抗日战争开始后,走向衰落了。

  屯留道情又称“道腔”或“渔鼓”,起源于屯留县的上莲,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多为单人演出。演出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或坐或站说唱。后以单钹替代了渔鼓,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挂一扇小钹,右手持筷子敲击小钹,和简板配合,用作前奏和间奏。早期唱腔为数板形式,前半句为念诵,只在结尾时哼出简单的拖腔。后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逐渐形成了较稳定的唱腔。传统代表性节目多为中长篇,有《韩湘子传》《二十四孝》《洗衣记》《炼金丹》《刘全进瓜》《珍珠倒卷帘》《大八义》《小八义》《李翠莲上吊》等。

  对于屯留道情的起源,在当地民间艺人中有这样一种传说:元末,朱元璋准备起义时,道士刘伯温担任他的军师,刘伯温派一批门徒周游四方,用道情这种通俗易懂的说唱形式鼓动人们起来造反,推翻元朝统治。因朱元璋曾随母乞讨在长子县圪蟆瓮定居,因而刘伯温特意派几个得意门徒到此地用道情宣传发动群众,道情从此在此地流传开来。

  早期道情唱腔较少,基本是数板形式,只在结尾哼出简单腔调。后来在长期的演唱中,艺人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使其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唱腔,伴奏乐器用小钹代替了渔鼓,但仍保持单人坐唱或走唱的形式。演唱者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拴挂一扇小钹,右手持筷子敲击小钹,和简板配合,打出“啪堂啪堂”的节奏声响,用以奏前奏和间奏,简板一直贯穿始终。

  屯留道情唱腔属板腔体,规整有序,富于音韵变化,善于抒情叙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演唱方式简易独特,演唱者一身多角,表演灵活自如,惟妙惟肖;乐器与道具兼而使用,有简板一副,官钗一扇,筷子一枝,无弦乐伴奏,在全国唱曲范畴中亦属罕见;唱本体例顺畅自然,段落结构层次分明,容易识记;曲目主要有《珍珠倒卷帘》《林英送茶》《黑闺女嫁了黑女婿》《五朵金花》等,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以宣扬抑恶扬善、和谐相处、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精神为主要内容。

  目前,一些有成就的说唱艺人年纪大了,或已退出舞台,或已过世,而参加歌唱活动的年轻演员越来越少,很难有效传承他们的绝技。再加上大部分曲调在文革中丢失,收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很多优秀的作品和唱腔逐渐失传。因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