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花鼓是山东鲁南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和威严,融合了山东女性的泼辣和柔美,形成了刚柔相济、精致奔放的艺术风格。
“鲁南花鼓”是运河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舞蹈艺术,其内容主要是反映运河两岸民风民情,因表演形式丰富、艺术特点独特,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乾隆、嘉庆年间,台儿庄运河两岸花鼓艺人在花鼓舞的基础上,吸收其它姊妹艺术养份,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鲁南花鼓。鲁南花鼓起源于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两岸,流传于鲁南及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在枣庄市的张山子、南洛、北洛、黄村等地最为盛行。
鲁南花鼓融歌、舞、打击乐三位于一体,表演幽默风趣,动作粗犷奔放,唱腔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表演。其角色以道具命名,持伞者为“琼伞”,挎鼓者为“鼓手”,执扇者(女)为“扇花”。表演时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琼伞为领舞,两(或一)个鼓手引两(或一)个扇花对舞;对舞结束,一鼓手和一扇花二人对唱、载歌载舞。对唱轮流反复进行,歌词内容广泛,亦庄亦谐,部分为传统歌词,也可即兴编词演唱。场外擂鼓者在表演时也可根据演员的情绪即兴发挥,场内场外的鼓点相同,相互默契配合。
旧时花鼓队进村,打击乐要先进入架屋(敬神的房子)拜神、祭祖,祈祷神灵保佑人寿年丰,然后进行表演。解放后,鲁南花鼓发展较快。每年春节的民间游艺展演期间,各路花鼓队都会云集台儿庄城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使花鼓艺术不断得到提高。1992年9月,鲁南花鼓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暨“南开杯”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并荣获二等奖。目前,原生态的鲁南花鼓,群众基础不断削弱,濒临消亡,急需有效保护和全力抢救。
在长期的发展中,鲁南花鼓形成了严谨完善的格式,对于研究鲁南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鲁南花鼓的保护和推广,不仅可以使鲁南花鼓这一地方传统艺术延续下去,而且可以促进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和完善全省乃至全国的地方民间艺术。这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