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有哪些民间歌舞组成?主要流行于哪些地方?

  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清代的沔阳州,即现在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民俗文化的延续,逐渐形成一种谋生手段,农民在农闲时以此作副业,出外跑场赶会,进而以一丑、一旦的踏高跷作平地演出,因此形成剧种的先始形态。后在长期的“平台”演唱以及与其他剧种的交流演出中,吸收了一些“三小戏”,在剧目得以发展的同时,其表演行当也逐步增加。从以往的小丑、小旦行当,增加了小生行当,因此剧目内容得以丰富,艺术类型更具戏剧化,人物性格以及剧目思想更具深度,演出形态和规模得以扩大和丰富,形成一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剧种。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其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包括高腔、打锣腔、四平腔、圻水腔等;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其主要声腔【高腔】是在当地流行的【薅草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声腔(而并非指习称之弋阳腔系统的高腔)。【高腔】表现力丰富,音乐承载力强,擅于表现多种人物的不同情绪。【圻水腔】凝重、端庄,在表现“大派”人物性格方面有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力。【高悲腔】实为高腔的反调,是荆州花鼓戏旦角行当的专用腔,多用于劳动妇女倾诉悲伤情绪时使用。【四平】多富于跳跃性,而【还魂腔】和【打锣还魂腔】多反映于悲痛之至的情绪。【小调】则更多的具有一番出神入化的艺术色彩。其【站花墙】、【摘花调】、【绣荷包】等均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荆州花鼓戏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

  演奏方式分两种,一人兼奏多种乐器称“打夹手”;乐器分人演奏称“打择手”。打夹手时,除马锣、小锣外,锣、钹、板、堂鼓、竹兜均由鼓师—人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锣鼓帮腔”的传统演出模式改成了弦乐伴奏,荆州花鼓戏的唱腔配上了小型民族乐队伴奏,乐器有二胡、京胡、琵琶、唢呐、笛子、大提琴、笙等。

  荆州花鼓戏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之一,不仅深刻的体现着荆州及荆州地区乃至荆楚大地的曲艺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曲艺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从荆州花鼓戏的起源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看,它与中国戏曲发展史是极为“对应”和“吻合”的。楚地有《九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九歌》之曲,是“后进戏曲之萌芽”。在地下沉睡了二千四百多年才出土的编钟面前,领略楚先民最早创造的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时,完全可以例证江汉平是歌舞音乐的王国。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而就在此此时期,荆州花鼓戏萌芽、发展和形成。她与同处荆楚大地的汉剧、楚剧以至京剧是亲缘是血亲。

  发掘、保护和完善荆州花鼓戏,对于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挖掘荆楚民间文化艺术将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