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中国传统戏曲。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今上虞区),流行于浙江、上海周边的绍兴、慈溪、余姚、萧山等地区。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共有400多个剧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龙虎斗》。
绍剧是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腔的绍兴地方剧种,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质朴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文武双全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
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二凡”唱腔高亢激越,以紧拉慢唱为特点,其拖腔不受乐曲限制,演员可以根据人物感情需要,尽情发挥。“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属早期吹腔,源于安徽太平(今当涂),故艺人称“太平三五七”,由于长期流行于浙东,并用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的绍兴官话演唱,使之具有当地的乡土特色。“三五七”行腔委婉,宜于抒情。
“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绍剧的武功有的来自目连戏,有的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
绍剧的场面音乐,包括丝竹、吹打牌子及锣鼓。绍剧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斗子”为辅。绍剧的板胡亦称高胡,音色比一般板胡更为高亢,“斗子”亦称“金刚腿”、“牛腿琴”。此外,还有唢呐、梆笛、笙、管等。
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火爆炽烈,锣鼓点粗犷、朴实,自树一格,有“绍敲”之称。绍剧〔三五七〕、〔阳路〕、〔西路〕的伴奏乐器以笛为主;〔二凡〕以板胡为主,辅以“斗子”(“金刚腿”)。乐队由6人组成,有“上三把”、“下三把”之分。“上三把”为鼓板、正吹、三弦;“下三把”为副吹、斗钹、小锣;尚有敲大锣者,兼管茶炊、刀枪把子,不列入上、下三把之内。50年代中期起,乐队逐渐扩大,增加笙、头管、琵琶、中胡、大提琴等。
为了及时保护和更好地发展绍剧艺术,浙江绍剧团切实围绕繁荣绍剧事业目标,成立了以团长为组长的“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实施机构,聘请了多位老艺术家担任顾问,下设传统剧目排练、“音配像”工作、传统剧目整理等工作小组,循序渐进,立足长远,扎实实施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一是复排绍剧传统大戏。通过全团上下几个月的努力,精心复排了绍剧传统戏《郭彦威》和《陆文龙》,已分别在绍剧艺术中心进行了彩排。二是收集整理优秀传统剧目。《薛刚反唐》、《黄飞虎反五关》、《天缘球》、《陆文龙》、《龙凤锁》等已收集整理。三是落实“音配像”前期工作。
剧团专门设立“音配像”工作办公室,聘请资深老艺人担任顾问。落实专门人员赴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进行上门采集和社会征集,着手对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的绍剧录音、唱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原音进行技术处理。四是打磨新编现代绍剧。为参加将在十二月份举行的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汇演,浙江绍剧团全面动员《秋瑾》剧目主创人员、广大演职员对《秋瑾》进行精心加工、打磨、提升,不断丰富精神思想内涵,激情创演绍剧艺术精品,努力冲刺戏剧节奖项。
据浙江绍剧团团长朱燕介绍,他们计划每年推出至少两部具有传统剧目的大戏,并争取至少3-4台。除了《郭彦威》,他们还将推出传统剧目《陆文龙》,11月5日排练。《陆文龙》的表演者都是下半年刚毕业的小百花剧团的。他们的年龄只有16-20岁。朱燕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挖掘整理力度,巩固已排练剧目的成果。用2-3年时间,将邵剧舞台上能经常上演的优秀传统剧目增加到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