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眉户戏的历史渊源有什么故事?眉户戏出自何处?

  眉户戏,即眉鄠,或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主要传统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眉户戏源于“二华”,历史上本无争议,但现在很多地方却把“迷胡”写作“眉户”,并把眉县、户县说成是迷胡的发源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正本清源,还得从山西晋南迷胡艺人李卜说起。李卜自幼学戏,唱得正宗迷胡。他以卖艺为生,辗转于晋南、秦东(朝邑、同州、“二华”等地)一带,名气极大,后来流落至陕北富县瓦窑沟,与一名寡妇成婚。著名剧作家马健翎是陕北米脂县人,延安时期接替柯仲平(著名狂飚诗人、民众剧团首任团长),担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他擅长话剧、秦腔,对迷胡却不大熟悉,但闻知迷胡非常适宜排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后,便萌生了以此为革命服务之念——编排反映边区生活的现代戏,但苦于没有教师。后来听说瓦窑沟的李卜擅长迷胡,便把他请进剧团当了教师——教演员唱迷胡调,为剧团排迷胡戏。

       于是,由黄俊耀和史雷轮番担任男主角的迷胡剧《十二把镰刀》,便应运而生了——是由李卜哼唱迷胡曲调、马健翎据调填词创作出来的。黄俊耀是陕西东府人(澄城县交道乡黄家村),时任民众剧团教务科长兼演员;三十年代在同州师范(今大荔县同州中学)上学时,就喜欢上了迷胡。出海报讨论剧种署名时,李卜说秦东、晋南一带有个说法,说曲子戏悦耳动听,凄楚迷人,像“媚狐子”(即民间说的狐仙、狐狸精)一样,一唱就把人唱“迷糊”了,所以把曲子戏叫迷胡。马健翎说那是迷信,咱不搞那一套。他说陕西眉县、户县有曲子戏,曲子很可能就出在这一带。加上“眉户”谐音“迷胡”(在陕西方言中,“眉”字发音是mi),于是他便让人把剧种署成了“眉户”。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故称“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最早流行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

  如晋陆机说:名激情唱,榜人纵棹歌;唐李白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说源于晋南的蒲州、临猗、临晋一带。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既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阴、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称“眉户”,所以今称眉户者居多。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这一时期,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

  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初期剧目,多为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戏,如《张琏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一类。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从地方大戏中吸收唱腔、锣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饰等,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但长期以来,眉户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临猗县眉户剧团以及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故事戏,以现代戏《梁秋燕》最驰名。

  眉户戏的演唱形式

  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

  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但长期以来,眉户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抗战时期,在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眉户剧团、临猗县眉团、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改编了多部现代戏和历史故事剧,其中以现代戏《梁秋燕》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