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东南上党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区,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各县。上党落子在吸收上党梆子、蒲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多种戏剧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奔放、火热、“三梁”(即生角、大净、旦角)的独特艺术风格。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在继承原有传统风格的火热奔放的基础上,增加了委婉柔和、悠扬醇厚、表演细腻等新风格。上党落子的音乐属于宫调式,唱腔风格由板体风格和曲牌风格两大体系组成。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之一,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
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黄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武安落子艺人将武安落子带到了山西上党地区的黎城一带,当地艺人们在武安落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该地的民歌小调、上党梆子,以及蒲州梆子的艺术养分,遂形成了上党落子。原名曾叫作“黎城落子”。
清代光绪年间,上党落子为了与上党梆子争取观众,班社开始从河北梆子中学习武戏技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剧目、唱腔、表演等日渐丰富,其演出活动的范围也扩大到了,上党地区以外的很多地方,随之晋南地区也有了兴胜班、平盛班等多个班社。
民国期间,当地相继成立了黎明剧团、壶山剧团、黎北剧团等,为上党落子演出和传承发展提供基础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党落子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地的剧团开展的基础上,招收其新学员,举办艺术培训班,应邀到山西省各地参加各种编排剧目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党落子受到沉重打击,一切传统戏、历史剧全部停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上党落子又萌发新的生机,后来用经费为当地剧团新添置管乐、灯光、音响、无线话简等西洋乐器和先进设备,更新了幕布和服装道具及大衣箱,另外还聘请了外地导演指导剧目排练,上党落子又一次焕发出生机。期间的表演还获得各种奖项,为上党落子争取了荣誉。
上党落子唱腔的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中级进使用较少,多为跳进,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是上党落子唱腔中的一大特点,整体上呈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传统用调多为E调或D调。
上党落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式有【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滚白】【垛板】【老套板】等。
【流水】是上党落子唱腔的基本板式,一板一眼,2/4记谱。上句可以落在“2、3、5、6”各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根据行腔速度,【流水】又被分为【慢流水】【流水】和【紧流水】。腔少字多,结构紧凑,多用于叙事与抒情并重的唱段。
【清流水】是在【流水】的基础上将速度放慢、节奏扩展、旋律加花而成。一板三眼,4/4记谱。叙述性很强,多用于生、旦角的大段唱腔。
【霸王鞭】是从上党梆子吸收而来,上句落“2”或“6”音,下句落于“1”音。一板三眼,4/4记谱。长于表现深沉、向往的感情。
【悲板】是依附于【流水】的“紧打慢唱”唱腔,多表现悲愤的情绪。
【念板】是似念似唱、以念为主的一种板式,唱词灵活、叙述性较强。有板无眼,1/4记谱。
【散板】是将【流水】的曲调在速度上做自由处理,分为【慢散板】【散板】和【紧散板】。上句多落在“6、2”两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
【哭板】是专用于剧中人物悲伤哭泣时的板式,无板无眼的散板结构。
【滚白】是【哭板】中的似说似唱一个插段。
【垛板】是从上党梆子吸收而来。根据行腔变化,分为【慢垛板】【垛板】和【紧垛板】。
【老套板】是从河北老调梆子中吸收而来,一板一眼,2/4记谱。旋律多围绕“1、5”两音进行,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
上党落子的曲牌体唱腔有【八板】【赞语】【钉缸调】【戏牡丹】【扑灯蛾】【锁板】等曲牌,艺人们称为“杂腔小调”。
在上党落子的演唱中,十分注重吐字的清晰。为更好的传递感情,演绎戏文做准备,由于上党落子中所有行当在行腔时都是以真声也就是大嗓为主,像是用平时说话那样来唱戏文,所以唱词吐字十分清晰。但受到上党地区和黎城县方言的影响,想做到如同京剧或者民族声乐那样行腔圆润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上党落子的行腔还是以字正生硬,音调平直为主,因黎城方言没有后鼻音,所以润腔用的就少,声音缺乏圆润,太过硬朗。
流行于同一民俗文化区域的上党落子、上党宫调、上党皮簧、上党傩戏、上党队戏,底蕴深厚,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随着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冲击和网络文化的冲击,老艺术家们纷纷离去,剩下的老艺术家都去世了,很多后起之秀散落一地,上党的后来者传承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