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安徽坠子戏起源于什么时期呢?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坠子戏是河北省深泽县和安徽省宿州市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坠子戏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了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包括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等。唱腔流畅委婉,用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流传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它的足迹。

  坠子戏是新兴地方剧种之一,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而得名。坠子戏是1944年以后,由初步用戏剧形式演出的“大扬琴班”吸收单口坠子的曲调逐渐蜕变而成的戏曲刷种。它最初形成于安徽肖县,后逐渐流行到豫、苏、鲁以及河北等省。

  解放前,淮北肖县一带的农村,有很多曲艺艺人分散从事扬琴、单口坠子等演唱活动。

  1942年,肖县琴书艺人杜庆祥(艺名永真)等十余人首先组成一个半职业性的演唱班社,初次以戏剧形式演出,有简单的化妆、服装、道具,取名为“大扬琴班”。其曲调以安徽琴书的唱腔为主,也唱梆子腔和拉魂腔(即泗洲戏)。同年,肖县单口坠子男艺人李教令(绰号“黑大个”)、女艺人史凤侠等先后加人了“大扬琴班”。“大扬琴班”的音乐随之增加了单口坠子的音乐成分。由于坠子的音乐一向深受群众欢迎,李教令又是淮北一带很有影响的坠子艺人,后来便在李教令的倡导下,将“大扬琴班”改为以坠子曲调作唱腔的“道情班”(早期的坠子是由安徽北部的“道情”,结合皖北、豫东的“莺歌柳书”和河南的“三弦书”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因而得名)。“道情班”演唱的戏曲就是最早的“坠子戏”。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前,唱坠子戏的剧团只有肖县的道情班。其活动地区,主要在皖北的集镇农村。

  中国解放以后,坠子戏有了较快的发展,剧团逐步增加,活动地区迅速扩大。1950年初,李教令、杜庆祥带肖县的道情班去河南演出时,商邱的一些单口坠子艺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也成立了演出坠子戏的商邱道情班(后改为商邱群艺剧社,1959年改为郸城县实验坠子剧团)。在此影响下,河南省南乐县也成立了一个演唱坠子戏的曲艺剧社(并改名为南乐县坠子剧团)。

  1951年,安徽肖县的道情班,改为专业剧团,被命名为肖县曲艺实验剧团。肖县曲艺实验剧团建团后,在政府领导下,相继充实了一些主要演员,培养了一些新生力量,努力进行了音乐、唱腔的改革,在表演上吸收了其它剧种的长处加以变化运用,还挖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坠子戏不但在安徽、河南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江苏、山东等省也深受欢迎。1953年,河北省深泽县也成立了坠子剧团。1959年,安徽省委为了更好的扶植这个年轻的剧种,决定成立安徽省坠子剧团。十年动乱期间,坠子戏横遭砍伐。打倒“四人帮”以后,坠子戏才得到恢复。  坠子戏的唱词,有七字韵、十字韵、三字紧、五字嵌等节奏灵活的长短句。坠子戏的唱腔朴实、易懂,板式比较丰富。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寒韵】、【送板】、【摇板】、【散板】等。

  【平板】是坠子戏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板式,其节奏为一板一眼(2/4),它不但宜于叙事,也能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坠子戏的主要唱腔。【寒板】是以淮北一带的自然哭腔为基础,加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板式,其节奏也是一板一眼,经常用来表现人物忧郁、悲伤的情绪。【慢板】是在平板基础上,将节奏变化拉长、伸展扩充而形成的,节奏为一板三眼(记作4/4)。它的抒情性较强,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也用来叙事。【快板】的节奏为有板无眼(记作1/4),善于表现激昂慷慨和热烈欢快的情绪。

  坠子戏文场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又称“大弦”),形状类似小三弦,共鸣筒蒙以桐木板。坠胡在演奏技巧上的“揉音”和“滑音”很有特点。另外,还配有二胡、高胡、筝、三弦等乐器。打击乐方面在单口坠子时期,只有脚梆和简板,形成坠子戏以后,改用“土板鼓”(用粗竹根子自制的)和手板,还增加了一套锣鼓。1946年以后,先后吸收了京剧和其它地方戏的锣鼓点子,已能很好的配合表演、烘托剧情。

  坠子戏的表演主要依靠唱腔和说白,道白采用淮北的方言,需要上韵时,就在方言的基础上上韵。唱词和曲调紧密结合,高低回旋变化自如,因此观众用“听起来过瘾、带劲”等话来赞赏坠子戏的演唱。安徽省坠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朱月梅等的演唱艺术,深受群众欢迎。坠子戏的小生、小旦、老生等行当的服装、化妆和其他剧种相比虽显得简单,但比早期的坠子戏已有不少改进。

  坠子戏虽然是地方戏,但不土不酸不俗,是一种田园自然美。坠子戏善于表现善良、淳朴、豪爽、憨厚的性格。《卖甜瓜》《王林休妻》《小菜园》等。都是坠子擅长的优秀戏文。坠子戏植根于淮北大地,生长于广阔天地,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弘扬真善美,鞭挞丑恶和虚假。反映了农村人民的感情,传承了高尚的道德习俗,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