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头戏,是浙江温州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当地人就有木偶戏活动。平阳木偶戏是以提线木偶为主,布袋木偶、杖头木偶、人偶为辅,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民间社团众多,活跃在集镇、乡村、广场庙会上,演绎着古今各种生活。他们的表演独特而生动。他们的唱腔有高、昆、回、乱、石、谭,语言有官话、瓯话、闽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平阳木偶戏是平阳县民间艺术的精华,木偶行话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所谓温州木偶戏,其实即平阳木偶戏。
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
平阳木偶戏早在宋代即从杭州传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铁板桥头“田都元帅”为祖师爷。其源头是南宋临安府的傀儡戏,南宋温州戏文《张协状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戏“舞鲍老”的表演场面可证。《平阳县志》载:“南宋时,平阳民间已有木偶戏活动。”平阳还是南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平阳出戏子”之说。
平阳木偶戏最初分提线、杖头、人偶三种,均传自南宋都城杭州,即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篇‘傀儡’下注云:‘悬丝”、“杖头”、“肉傀儡”三种。布袋木偶则是后世创造的。上述四种木偶,融为一体,同台表演,为平阳木偶艺人首先开创,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演出习俗与禁忌。
元明清以来,平阳木偶戏有了南戏的相互借鉴,从较原始较简单的歌舞语言表达逐步走向较完整演绎故事情节的戏剧艺术。从剧本移植、曲牌、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等对南戏的大量吸收,平阳木偶戏艺术逐渐走向发展完善。
平阳木偶戏的唱腔除儿童剧采用儿歌外,其余均采用当地戏曲音乐,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和调等。
高腔是温州地区古老地方剧种之一。其唱腔特点是:不配丝弦,只有打击乐器,由一人领唱,后台搭腔帮唱,靠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包括“四平”高腔、温州高腔等。
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明清至民国时期,平阳有多个昆班,而且出了许多昆班名演员。平阳木偶戏向昆班学习了好多剧目和唱腔,传承至今仍唱昆腔的剧目还有《秋江赶船》《郭子仪庆寿》《八仙戏》等。
乱弹是地方戏曲剧种,即温州瓯剧,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乱弹在温州民间流传最广,平阳木偶戏的基本调就是正反乱弹腔,其大部分剧目都套用乱弹腔。
和调又称和剧,源于明代后期,由平阳民间马灯戏发展而来,在清朝中后期盛极一时,平阳一县曾发展到十多个和调班。平阳木偶戏移植了许多和剧剧目。和调唱腔有徽调、反乱弹、滩簧、时调等,具有浓厚的平阳地方特色。
平阳木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木偶的举动必须通过提线来完成。为使木偶能逼真地模仿正常人体最基本的动作和神态,木偶身躯活动的多个部位的布线设置是否合理是关键所在。只有线位设置得合理又准确,木偶艺人才能用灵巧的双手拨弄钩牌上的丝线,进而使木偶做出各种各样拟人的动作来。
明清之际,木偶的布线比较简单,头部耳朵上方左右各一根,背部上方一根,左右手、左右脚各两根,一共七根线。这七条线的功用分别是:头部左右两根线,用以支撑木偶全身的主要重量,承担着平衡身躯、调整头姿、调整身姿和控制全身转动的功能。背部的一条线,一般装在木偶的颈椎关节上,主要用于调整木偶的平衡和稳定,可做跪、坐、拜、进、退以及埋头、俯首等动作。以上三条线最为重要,故而被木偶艺人们称为木偶的基本生命线。左右手两条线,控制着木偶手上、下、左、右以及张、合的活动,可做操拿物品、捧杯、拿笔、持剑等多种动作。左右脚两条线,穿在木偶的脚踝上,可完成行走、抬足、转身、端坐、跪拜、起立等动作。
传统提线木偶戏都是七条线。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从清末民初开始,木偶身上线位的数量日渐增加。发展到改革开放后,有的木偶身上的线位数量已经达到了30余条。比如,在木偶的胸前增加一个线位,不仅可调控木偶头部的抬举和转身,完成挺身、挺胸、仰视、喘气、呼吸等动作,而且还能辅助头顶线平衡木偶身体。在左右手脉处设置的“脉线”则可调控手臂运作,能使木偶做到准确取物、拔剑、插剑及双手抬举、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各种比划动作。在左右手肘部位增设的线位则可以辅助“脉线”,使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动作更加协调、更加自然。新增的手肱线则是木偶背手动作形态线,便于木偶从腰间取物,如拔取佩剑、解开腰带、扶起玉带等。至于臀部线的增加,则能使木偶臀部屈翘突出。此外还有能使木偶眼珠灵活转动、嘴巴灵活张合的顶心线等一大批新增的线位。
木偶身上的每一根线都汇集到线板上。线板被视为木偶的“神经中枢”。表演时,表演师在线板上运用理线的技巧,拨弄木偶相关部位线,进行操作表演。平阳木偶戏是以提线木偶为主,集布袋、杖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型舞台表演艺术。在表演中各种木偶发挥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各类型木偶也有不同的操纵特点。
为加强平阳木偶戏的保护,平阳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将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由平衡分配的集体事业单位改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加大剧目建设和农村公益性演出的投入,重视平阳木偶人物的开发制作,加强木偶剧团表演队伍建设,解决木偶剧团演员人才短缺的问题。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剧团人员的工作活力。中心不断创作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的演出,广泛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一年演出150场以上)。该中心还积极创新,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如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举办了木偶戏及木偶造型设计人才班,面向全国招生,举办了平阳木偶戏寒暑假培训班,对上海戏剧学院的木偶戏学生进行了木偶基本功和瓯剧唱腔的教学和培训。同时派老师去上海戏剧学院授课。同时,加强对传统经典的挖掘,邀请老艺术家口述剧本,整理具有参考价值的传统手稿,广泛征集有价值的民间剧目手稿,进一步扩大了木偶戏保护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