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孝义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哪些地方?表现手法有什么特色?

  孝义木偶戏流行于山西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植根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孝义木偶戏是宋代传入的,属于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单粗犷,表现手法灵活生动,机制巧妙适用,具有北方特色。最初,木偶戏的曲调在孝义秧歌中用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了碗碗腔演唱。

  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60多家。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孝义能够正常演出的木偶班社只剩两三家临时搭伙的,且质量低下演技拙劣。1956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获得了新生。1975年,移植现代戏《草原红花》参加全国调演,并排练出一大批优秀剧目。1989年,孝义木偶戏赴英国进行对外交流演出,1997年,参加《英雄出少年》、《坷拉传奇》等木偶电视连续剧拍摄。

  孝义木偶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传承了传统的孝义民俗民情风俗、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文化元素,发挥了加强民族团结、激发民族斗志的社会作用。抢救和保护孝义木偶戏,必将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孝义艺术,建设三个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争创全国百强市县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