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川北木偶戏因何被称之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

  川北大木偶是四川省的传统戏剧。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木偶表情丰富,动作灵活。根据剧情要求,他们可以穿衣、生火、喝茶、磕头、舞刀。他们和真人一样高,经常和"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从而形成了以假乱真、真真假假的艺术特征。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还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动作。被苏联世界著名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清末民初,曾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地区,到20世纪40年代,就仅存于四川南充市仪陇县马鞍场的“福祥班”了,现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南充市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成立了“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并搬迁至南充市,川北大木偶就仅存于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内了。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大木偶艺术代代相传,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艺全面,尤擅丑行,风格粗犷而又细腻,富于神韵,且特技众多。《跪门吃草》中须贾的丢帽、乱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了人物惊惧的内心。丁建平、秦映兰等后辈,亦造诣弥深,他们演绎的<白蛇传>、<美人鱼>、《八仙过海》、<玉莲花>,技艺非凡,倍受世人瞩目。

  川北大木偶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从它的表演和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木偶艺术的辉煌,尤其是它的独特性,使得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和传承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