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坑村的舞麒麟主要流传在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水围、浪口一带,以大船坑为主。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客家民俗的典型体现。大船坑舞麒麟以“麒麟”为主要表演道具,其长约六米,披红挂绿,鲜艳夺目。整个舞蹈由拜前堂、走大围、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瞌睡、走大围和三拜等套路组成,之后是武术表演。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时,有鼓、锣、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演奏以“三齐头”曲牌为主。船坑舞麒麟全面完整地继承了先民舞麒麟的套路和表演技法,是深圳地方传统舞蹈的代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一定影响。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为谢氏祖先定居大船坑之始),谢姓一族,远祖出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三明石壁里迁居于深圳市宝安区。据说谢姓人刚定居大船坑时,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和欺负。为了防身自卫、壮大族群、强身健体,加之传说舞麒麟能扬善避邪、兴旺门第、添丁旺财,并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姓人便开始习练麒麟舞,之后这一活动便世代相传。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船坑舞麒麟曾受到“破四旧”的影响,暂停数年,几乎失传。
直到1972年春节,村民为增添节日气氛,自发征集布票、粮票等,重建麒麟队,大船坑舞麒麟才得以重生。此后,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娶妻迎亲、新宅落成,都会上门邀请大船坑麒麟队前往表演助兴,麒麟舞也越舞越精神。
经过一代代客家人的传承发展,大船坑舞麒麟成为客家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新春佳节、节日庆典,人们都要舞麒麟,舞麒麟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欢欣及对未来的祈福,还展现了大船坑居民对师道、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
表演形式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时,麒麟是由二人共舞,中间在观众不注意的情况下两人互换3次。基本的套路共有八段,分别是拜前堂、走大围(圈)、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磕睡、走大围、三拜。其中采青是较为重要的表演环节。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欢喜、快乐、愤怒、哀伤、醉酒以及磕睡、拜师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舞麒麟结束后有武术表演,首先是拳术,有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观音坐莲、鲤鱼戏水、猴子偷桃、海底捞月、扫堂腿、仙女散花、美人照镜等套路,然后是棍桩、沙刃、凳桩、铁叉对尖、白手对双刀、猴棍、光钯对内尖、二棍、拳伞、单钯、长棍等11套单双人持械表演。
伴奏乐器
大船坑舞麒麟的伴奏乐器有鼓、铜锣、铜跋、锁呐(当地人称喜笛)等。锁呐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主要有三齐头、水仙花、采青、十字清、燥燥丁五段,音乐鼓点节奏与麒麟的舞动相配合。
服装特征
大船坑麒麟队表演的服饰分为夏季服饰与冬季服饰。夏季服装主要为白色圆领衫或白色无袖衫(胸前配有红色边饰),白色长裤,配上红色腿套,腰上系有红色腰带(配有金黄色穗),面料为绵绸;冬季服装的衣裤均为黄色,配有红色边饰,深色小碎花腿套,腰带为红色(配有白色穗),面料为丝绸。
表演道具
大船坑舞麒麟的麒麟道具一般长六米。麒麟头部用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部可以翕合,其身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新制作好的麒麟首先要“开光见青”——即凌晨时分在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香,供神位,麒麟队中最长者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敲锣鼓并鸣放鞭炮,使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是吉祥的象征。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客家人移居深圳地区的初期。是伴随着客家人迁徙、定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成因。麒麟文化成为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它见证了四百多年来,客家人在深圳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见证了从明清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四百多年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衰起落和文明进步。对舞麒麟成因及传承情况的系统搜集、整理,对于研究深圳地区客家人的迁徙史以及他们在深圳地区的生存状况、民风、民俗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于深圳的地情研究,对近现代深圳地区开发史、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客家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被注入客家人对社会繁荣昌盛、家业兴旺的憧憬情怀,记载下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群众所喜爱,受到广泛欢迎。特别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的精彩表演,既能活跃群众文体生活,增强节日气氛,又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大船坑舞麒麟形成的初衷是团结村民不受他人欺负。麒麟团队的每个人都以练武术、舞麒麟为荣,形成了团结进步、互助互爱的氛围。逢年过节,重大社交活动,或婚丧嫁娶,包括祭祖、乔迁新居、生子、娶媳妇等。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跳麒麟看,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在大船坑里舞麒麟是团结当地人民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训练武术、练习麒麟舞、表演麒麟舞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娱乐氛围,为青少年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大船坑舞麒麟的重要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