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羊皮鼓舞是楚雄市广大彝族聚居区世代流传的一项传统的民族祭祀和歌舞文化活动。是彝族地主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歌舞艺术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主要分布在大过口乡、西舍路镇、树苴乡、新村镇、中山镇、八角镇、三街镇以及紫溪镇的彝族聚居地区,涉及人口众多,大约在10万人,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羊皮鼓舞源于土主崇拜习俗,而土主崇拜是彝族渴望自然、并企图依赖自然以外的力量征服自然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万物有灵思想的突出反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意识规律,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较为独特。土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社神崇拜和农耕祭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南诏时期,土主崇拜进入鼎盛时期,羊皮鼓舞也就起源于这个时期。民间唱跳羊皮鼓舞在农历腊月、正月或二月举行,每年以户或村为单位在本村土主庙举行一次活动。领舞者带领若干徒弟,身穿“法衣”,手持羊皮鼓,边击、边舞、边唱,程序严谨、节奏分明。羊皮鼓舞祭祀性舞蹈共有72个程序,步法主要有崴脚、勾膝、闪身、转胯、窜花、跺步跳等舞步,套路复杂多变,整个祭祀活动需一天一夜才能完成。
羊皮鼓点响起的那一刻,只见领头人手执铜铃叮当作响,口中用彝语祈求保佑当地百姓生产富足、生活幸福。其他六位手执羊皮鼓、身披羊皮褂的村民敲打着鼓面,跟随着鼓点节奏蹦跳而来。他们踏着鼓点跳着舞,高声吟唱着歌曲,有的婀娜多姿,有的激情狂放,动作灵活轻巧,转体自如。
动作中有斑鸠吃水、苍蝇跳脚、乌鸦跳井等动作,生动地展现出劳作时的情景,把原生态的歌舞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介绍,羊皮鼓舞起初是在劳动之余,或是节日,人们拿起羊皮鼓,由毕摩铃聚在一起,随着鼓点节奏跳起来,祭祀山神、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久而久之,这种独具风格的舞蹈在这个村庄流传开来,并世代相传。羊皮鼓舞对当地村民意味着祭祀、求雨,更是欢乐、丰收。当地村民杨兴荣今年65岁,他回忆6、7岁时便开始看祖辈、父辈跳羊皮鼓舞,深受感染。
羊皮鼓舞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彝族人民的原始记忆,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步发展的产物,表现了对和谐、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是人与自然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维系和延续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