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高台花鼓的由来有什么说法?有什么特别的表演技巧?

  山西稷山县高台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传统民间鼓舞。相传古代圣人后稷在山西稷山教人耕种庄稼,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稷山的先民就是由此而生,崇拜鼓乐。几千年来,人们遵循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丰收。稷山县高台花鼓是由古代河东地区的稷山花鼓演变而来,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

  在山西运城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

  据老艺人回忆,稷山高台花鼓最初的表演是由单人男子佩戴胸鼓、腰鼓来进行,击鼓的技巧、动作也比较简单。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单一的祭祀表演演变为民间社火、节日庆典的民间表演形式,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逐渐有了女演员的加入。抱鼓者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场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名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跑圆场,并且有了乐队伴奏,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

  如今,稷山高台花鼓表演集头鼓、肩鼓、胸鼓、腿鼓于一身,表演时鼓手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等表演技巧与花锣、钹、镲以及板凳敲击交相辉映。鼓手在由板凳搭建的高台上完成花鼓表演,一层两条板凳,一般是三层五凳,五层九凳,可搭十三层,约九米高,最高水平的表演,人数多达二百余人,鼓手在层层搭建的高台上仅用腿、脚勾住板凳展示“孔雀开屏”、“凤凰展翼”、“倒挂金钟”等多种高难击打技巧,形成独特的无伴唱表演形式。表演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除了要配合乐队进行鼓乐演奏外,个人还要完成各种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还要进行队列的变换,尤其要在由凳子搭成的几十米高的高台上进行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

  高台花鼓的表演形式充分发挥了优势,挖掘了潜力,汇集了多种击鼓艺术技巧。体育活动纳入文化娱乐,借助当地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观赏性项目。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鼓娃嬉春”、“鼓闹丰收”、“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的稷山高台花鼓,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