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土沃老花鼓发源地是哪里?表演人数大概会有多少人?

  土沃老花鼓是山西晋城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源于晋城沁水县土沃乡临近地区。作为一种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清朝到民国的产生和形成期,从建国初到文革的成熟和繁荣期,文革时期的沉寂和消亡期,文革后的恢复和挽救期。

  “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汉、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脚擦地行进,身体左右拧转,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

  全场表演的队形分为“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双插花”、“九道弯”、“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最为精彩的是“四丑登场”。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两首曲目,歌词随时代自编。

  土沃老花鼓自制的乐器、服饰和道具分为三种类型。打击类,主要有口噙鼓;服饰类,主要有串铃、丝麻胡嘴、蝴蝶帽圈、对襟袄等二十余种;道具类,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尘。另外还使用小堂鼓、腰鼓、大锣、小锣、小钹、小镲、小勾锣等乐器。腰装和化妆基本模仿戏曲的生、末、净、旦、丑名行当,从头到脚全身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制作,既有模仿性又具特色性。

  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服饰道具,处处体现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也使其在山西民间舞蹈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汉族民间舞蹈之乡”的美誉。希望“土沃老花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理解,使得这朵民间老花鼓之花永远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