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花鼓气势磅礴,气势磅礴,鼓声粗犷豪放,欢快活泼,舞蹈和歌词表现出欢乐的气氛,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一般用于迎神、庆古庙会、闹元宵、村民踏青等喜庆活动。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万荣花鼓表演重在鼓,鼓在表演中是重头戏。它在演奏中兼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万荣花鼓在鼓术表演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低鼓,又名腰鼓,鼓的位置系于左腰部,两手均持硬鼓槌击鼓,表演各种动作,节奏清晰有力,速度较慢而稳健,表演者为老当益壮的老汉。
第二种是高鼓,又名胸鼓,将鼓右高左低,倾斜系于胸前,左手持硬鼓槌,右手持皮制软鼓槌相击鼓皮,表演各种动作,节奏有力,速度较快而活泼,表演者多为英姿飒爽的青年。
第三种是多鼓,表演者于腰、胸、肩、头各系一鼓,也有系两三个鼓者不等,由于鼓多,限制动作,故而庄重稳健。
花鼓表演人员可多可少,组成人员以打鼓为轴心,配以4—8名敲云锣(俗称铛锣)的女娃,一名唱曲的,俗称“伞头”,一名丑角,手持博郎鼓,穿插于演出行列,插科打诨,动作诙谐幽默,用以活跃气氛;如晚上在广场表演,还需配数名撑灯的,俗称“高照”。
另有两名敲大锣和拍镲钹的,以上人员皆化妆并着彩衣,表示欢乐喜庆。还配有7—8名手执红花油棍的,用以开路打场维持秩序。为了使观众能更好地看到表演,常有一些高难动作,如由两人双肩抬棍,表演者在棍上居高临下,或立或跪或平卧,或倒挂,表演各种动作,也有的在桌上进行表演。
万荣花鼓动作形态丰富、优美活泼、变化较多,当地有谚语形容:“手打鼓子脚踏锣,脑袋摇的就是钹”(指低鼓),“抬头挺胸两脚活,式子锣鼓三结合”(指高鼓),这确实是万荣花鼓的特点。
万荣花鼓的低鼓、高鼓和多鼓都有不同的打法。但三种鼓均有一个基本打法,即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右手击上鼓面打前半拍“咚”,左手击下鼓面打半拍颤音“都儿”,连续音响则为“咚都儿”。左手花样简单,右手花样繁多。
低鼓的基本打法有:正上击锤、反上击锤、正下击锤、反下击锤、拉击锤、戳击锤、勾击锤、背后勾击锤、左手回勾锤、左右交叉击锤等,技术动作有各种掏腰、掏腿等。高鼓的基本打法有:鼓下搂锤、鼓前搂锤、鼓上搂锤、前推后挑锤、左手倒搂锤、背后搂锤等,技术动作有各种吸腿、掏裆等。
多鼓的基本打法:根据鼓的数量不同,打法也有不同,以三鼓为例:一般先胸、后肩、再头。其他如掏裆、背勾、吸腿等技巧动作,与高鼓打法同。一些高难度动作如“狮子滚绣球”“秦琼背剑”“凤凰双展翅”等,目前只有极少数艺人掌握。
万荣花鼓的套子很多,流传下来的有一点油、风搅雪、干炒豆、狗厮咬、鸭子浮水、凤凰三点头,还有二锤、紧三锤、四锤、五锤、六锤、七锤、八锤、走圆场、白菜卷心、龙摆尾、三闪腰、踏四角、龙缠柱、剪子关、十字花、蝉蜕皮、倒推磨等。新添的套子有祥云绕头、大鹏展翅、腰缠万贯、徒步青云等。
每个套子均由开场、流水、正套、结尾四部分组成。开场如同音乐上的“引子”。流水即行路鼓。正套即花鼓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这是最精彩的部分。结尾即花鼓每个套子的结束。这些套子名称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根据固定的舞蹈内容和姿态取名的。
二是打击乐器的节奏、音响引起人们的想像,如“鸭子浮水”,从音乐里明确创造了鸭子扑水嬉戏的情景,人们把音乐的意境和现实生活情景相联系,给这个花鼓套子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这些套子和表演紧密结合,共同创造了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
“鼓是精神的象征,而舞蹈是力量的表现”,万荣花鼓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在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迎合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集舞蹈、戏剧、歌唱、比赛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万荣花鼓不仅有灵巧高超的表演技巧,花式多样的形式,而且有朴实无华的感情。也是人们对神灵大献殷勤的精神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