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舞是傣族最流行、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舞蹈。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各种场合表演或娱乐。表演的目的是祭祀神灵,驱灾辟邪,庆祝丰收。象脚鼓舞不仅流行于中国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和阿昌族,还流传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百夷传》:“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
象脚鼓是傣族标志性的打击乐器。傣族象脚鼓舞的表演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击鼓而舞,傣语称为“协光”,其中包含有单人舞、双人舞、对舞、群舞等形式;二是跟鼓而舞,傣语称为“嘎光”,“嘎光”中的“三道弯”源于早期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动作,后成为傣族及南亚、东南亚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象脚鼓舞表演中舞者的手臂要做出后轮翻腕、向前掏转的动作,这是傣族先民从背箩里取种、撒种的形象反映,表明当时傣族社会已进入农耕时代。
傣族象脚鼓舞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脚跟、脚趾等敲打,手敲鼓,膝即弯曲,抬手肘即站立。步伐有前点半步蹲、后点半步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悠腿、抬腿、踢脚、吸腿跳等动作。根据鼓的长、中、小形状有三种跳法:长象脚鼓舞、中象脚鼓舞、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是可以自娱也可表演的男子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鼓身长对人体运动的限制,因而舞蹈动作多以下半身为主,如提蹲走步、撩腿部、大八字步等,有时还配以身体的轻微闪动动作。傣族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抒发欢乐情绪的手段,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
傣族的象脚鼓舞具有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以舞会友的功能。舞蹈中的大量信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脚鼓是傣族人民的最爱,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生动地体现了傣族内涵丰富、外柔内刚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傣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倾向。以其含蓄坚毅的气质,不屈不挠的进取,婀娜多姿的气质,在中国舞蹈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