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京韵大鼓的发展沿革是怎样的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沧州、河间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北京、天津。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的发展沿革是怎样的?

  京韵大鼓是清末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旗籍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打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

  与胡同时享名的还有擅唱《三国》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书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最擅长唱武段子。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和当地的瞽目艺人宋玉昆(宋五)一起,被誉为胡、宋、霍三家,统称怯大鼓。

  20世纪20年代,京韵大鼓的发展达到顶峰,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以后有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她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展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天津的京韵大鼓演员、乐师以及新音乐工作者投入了改革工作,如骆玉笙的《珠峰红旗》、《光荣的航行》、《和氏璧》,小岚云的《逼上梁山》,阎秋霞的《愚公移山》等等,均在保持曲种原有特色及流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国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这些中、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大胆革新,使京韵大鼓艺术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