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锣鼓书有什么历史渊源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主要流行于上海郊东、西乡以及浙江嘉兴平湖一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以说唱的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代表剧目有《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等。

  锣鼓书有什么历史渊源?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明末清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

  清嘉庆年间的代表人物南汇人顾秀春,在他的带教下广传南汇和浦东大地,他的第三代传人又传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兴等地。传艺方式、口授心传。此时锣鼓书称为“唱说因果”,用镗锣书鼓、钹子演唱,因此出现了“太保书”、“钹子书”、“敲单片”的名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从此,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以革新面目渐渐复苏于业余曲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