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锣鼓的音乐风格优美明朗,刚柔相济。乐队中使用的唢呐以麦杆为哨,发音柔美,是领奏乐器。打击乐器选用一些有固定音高的锣,合奏音响谐和。司鼓艺术别具一格,司鼓者以轻重缓急的底鼓和刚柔徐疾的手势指挥乐队,并以演奏复杂多变的鼓套充分发挥它的表现作用,创造了许多鼓套,以及与我国拳术、剑术相结合的击鼓动作,是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击鼓艺术。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长行套常见于喜庆和节日游行,演奏一些长行鼓点;“二板锣鼓”、“三板锣鼓”。乐队行列如长龙出海、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子套则由许多不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联缀而成。
潮州大锣鼓有哪几种演奏类别?
长行套: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鼓手班一般只有唢呐、苏鼓仔、钹仔、钦仔、月锣,亢锣等。由苏鼓仔增大而为柿饼鼓,再由柿饼鼓发展至直径2市尺的尖脚大鼓,大锣和大钹也由2个锣1个钹增加到4个锣2个钹,最多增加到24个锣8个钹,常用为8个锣4个钹,并配以深波和苏锣。
管弦乐除大唢呐、小唢呐外,增加大锣鼓笛(28节笛)、洞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云锣等。大锣鼓常用鼓乐段有:火炮鼓,洗马锣鼓,拗槌锣鼓,相思锣鼓等。管弦乐的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常用乐曲有:“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闹江州”等。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牌子套:又称套曲锣鼓。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大锣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于表现戏曲人物故事情节。一个套曲锣鼓由若干音乐曲牌联缀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内容。成套曲目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结构紧凑、疏密相间、技法全面、风格独特、规范性强、极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