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软秧歌有怎样的起源发展

  软秧歌是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的传统戏曲剧种,兴起于光绪年间,距今约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其唱腔优美流畅,以演折子戏见长,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

  软秧歌有怎样的起源发展?

  软秧歌兴起于光绪年间。在发展过程中,其曲艺中增加了翼、蒙、晋三省的地方戏剧的优势部分,并把它融合在软秧歌里。作为怀安县特有的曲艺,软秧歌的歌词也有其局限性,歌词大约都是民歌歌词组成的,语句精练生动,用词简短,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先的唱腔的下句结尾都有“哎嗨”二字,这种能够代表衣民感情的词句,在发展中,也慢慢消失了。软秧歌的唱腔有10种分别为扭子腔、紧扭子腔、坟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过街大腔、哈儿大腔、紧流水、三性腔、山坡谣。

  软秧歌是一种唱腔舒缓,动作舒缓的曲艺剧种。和秧歌的载歌载舞不同,这种曲艺的特点是较“软”。这种曲艺原本是用来敬神祭祀的,但因为它“软”,人们认为不能用来酬神,但因其和秧歌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怀安县的艺人就在它面前加了个“软”字,称为软秧歌,以用来区别秧歌。在多年的发展中,软秧歌在河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声誉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受晋剧的影响,软秧歌在乐器上的运用与晋剧基本相同。最主要的打击乐器是软铰子,余下的是笛子、大锣、大弦、三弦、二胡、板鼓、大锣、饶钱、手锣等。软秧歌的音乐曲牌都是从晋剧中进化来的,演员演唱时也和晋剧一样存在着缺点,当演员的唱腔开始变化的时候,必须另起鼓点,彼此间不能相互转化。软秧歌的剧本也大多是从翼、蒙、晋三省的地方曲艺中移植或者改编过来的。

  据史料记载,软秧歌剧目原有40余出,但流传至今的只有26出,有《打一棒》、《李三娘推磨》、《四玉带》、《五玉带》、《七人贤》、《猪八戒成亲》、《借冠子》、《锁王束》、《吃盒子》、《破挂》、《吃瓜》、《字差》、《白花过年》等26出。戏曲大多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平淡舒缓,是自娱自乐的很好的方式。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软秧歌成了怀安县当地的精神象征,软秧歌对促进怀安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素质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骨子里已经有了软秧歌的存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关于节日的观念和传统的民俗的观念逐渐淡化,人们更愿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或者居家看电视,软秧歌的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越来越恶劣,参加软秧歌排练和演出的人大都是当地的一些老人,甚至连观看的人都是些老年人,欣赏软秧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大量绝技难以得到传承,随着软秧歌老艺人相继谢世,软秧歌的发展面临着很严重的危机,难以发展创新,软秧歌这门珍贵的戏曲种类濒临断档危险。

  软秧歌的内容形式单一,表现形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使得软秧歌的表演日益减少,演员们的收入也很少,不得不依靠别的方式来生存,造成了演员人才的流失,软秧歌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所以在2007年,软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些濒临失传的曲艺也渐渐保存了下来,怀安县非常重视对软秧歌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在过年、端午节等节日里政府组织人们排练软秧歌节目,以增强软秧歌的吸引力,软秧歌渐渐成了怀安县的精神文明的象征,并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