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省阳新县的传统舞蹈。也是山东省代表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的重要流派。主要流传在阳信县洋湖乡、温店乡镇、流坡坞、劳店乡以及附近周边县。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伞、鼓、棒、花(女角)为主要角色,舞蹈全过程基本上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
阳信鼓子秧歌起源于什么时候?
阳信鼓子秧歌起源于滨州市阳新县洋湖乡。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秧歌”、“武秧歌”。最早时人们把它称为“打鼓子”。据《滨州文艺术志》记载,阳信鼓子秧歌产生于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在阳信县西部洋湖、温店等乡镇广为流传。
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在阳新县西部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宵阁,后有大秧歌。灵宵阁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群。每年正月十六为古庙会,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县的商客云集于此,烧香还愿热闹非凡。离灵宵阁向东不远便是武定府(惠民县城),在当时城外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将士们也来庆贺,他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场面宏伟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激情强烈,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鼓子秧歌,并在阳信县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