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是一种旧时的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间插科打诨。经常演唱的歌曲有“哈尔虎”(也称“摇葫芦”)、“打岔”、“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为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商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商河鼓子秧歌的舞是跑大场子,由一个伞头率领。各种角色在固定的位置上沿着固定的线路演化出许多队形图案。扬图丰富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气氛紧张热烈。进入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人们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秧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集歌、舞、丑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开始解体,由男扮女的小脚女人形象逐渐消失。从50年代开始,经专业舞蹈工作者整理和发展,一改过去那种松散冗长的表演程式和沉闷压抑的心态,使其更加精彩紧凑,时代精神更加鲜明突出,经过不断改革和充实,终于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纯舞蹈形式。
旧时秧歌队的演出活动,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与当地祭祀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节期间,秧歌队演出前一天晚上,必须到本村寺庙或祠堂参加祭祖敬神的仪式。其规模、方式和时间各地不一,如有的祭祀队伍中包括:散“路灯”者(又叫“祭香包”,用棉纸包松子末,油浸点燃后散在路两旁,通常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开道锣—撒小米者—烧纸钱者—供桌(上有三牲供品)—锣鼓队—秧歌队等。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在缓慢深沉的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走去,一路上散路灯,撒小米,烧纸钱,队伍过后繁星点点,烟火缭绕,犹如一条逶迤的火龙。到达目的地后,献供品,烧香纸,三拜九叩,祈祷先祖和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保佑秧歌队出村演出事事如意,人人平安。
秧歌的角色以舞者使用的道具命名,如伞头,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鼓子,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拿鼓槌;棒槌,双手各握一根枣木棒;拉花,左手拿折叠彩扇,右手握彩色绸巾。伞头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中的第一、二把伞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精通秧歌,技艺精湛,被称为“秧歌博士”。鼓子是秧歌表演的主力,多扮作武士形象。棒槌由少年扮演。拉花又有地花和跷花(踩短跷)之分,多扮作少女形象。另外还有一种丑角,又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如赃官、傻妮、憨小、丑婆等。丑角因不在正式编制,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根据村中有无这种表演人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