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商河鼓子秧歌有怎样的发展背景

  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济南商河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日子。在商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最终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有怎样的发展背景?

  所谓秧歌,是对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以舞为主方称秧歌。早在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们发现商河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东的专家根据全省情况,筛选出商河、胶县、海阳三县的民间歌舞统一定名为山东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当时商河的民间歌舞形式很多,有伞鼓舞、花鞭鼓、凤阳花鼓、花棍、采茶、小车、大头、高跷、信子、龙灯、狮包、灯官、虎牛斗、荷花灯、独竿桥、二人转、旱船、跑驴、赶脚、行车、马叉、前场、撮擂子、背媳妇、摇葫芦、打杈、哈哈等三十余种,其中“伞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就重点挖掘整理,并逐渐把“鼓子秧歌”作为“伞鼓舞”代名词,叫的人多了,习惯成了自然。

  鼓子秧歌是山东北部地区流传极为普遍的一种大型广场舞蹈,也是广大农民庆祝丰年、欢度新春的一种民俗活动。它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陵县、阳信、济阳、临邑、平原、禹城等县市。据本世纪50年代调查,商河县978个自然村,就有724个村有鼓子秧歌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从村庄到城镇,到处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看到追随围观秧歌表演的人群。在秧歌场里,祖孙三代共舞,屡见不鲜,可见其流传之广,普及之深。

  鼓子秧歌因其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态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寓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在全世界范围的民间舞中也是极为少见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最高奖。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