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金湖秧歌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的金湖秧歌,是江苏省金湖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和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其不同于东北的“大秧歌”和陕西的“秧歌舞”,在本质上属于劳动歌的范畴,季节性较强。金湖秧歌没有舞蹈一类的表演程式,是一种综合了歌词、曲调和锣鼓伴奏,且以歌词为主体的演唱形式。

  金湖秧歌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金湖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曾下令将苏州地区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罚没家产,流放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民俗调查中许多出生于金湖县当地的老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徙过来的。正是由于江南移民带来的“稻作文化”与金湖本土歌谣相结合,才逐渐形成了金湖秧歌的雏形。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金湖秧歌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金湖县当地流传有大量秧歌唱本,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秧歌歌手。中国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金湖秧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时金湖县农村几乎人人都会唱秧歌。1956年之后,大集体的生产方式为金湖秧歌提供了市场,每到插秧季节,一个生产队都有三四十人下田插秧。生产队为提高工效,总要请锣鼓师傅下田助兴,锣鼓师傅因此成为了农村中的头面人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湖秧歌成了“四旧”之一,唱秧歌被全面禁止,锣鼓师傅挨斗,秧歌本被抄。整整十年时间的禁唱,严重阻碍了金湖秧歌的流传,金湖秧歌这一演唱形式几乎灭绝。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金湖秧歌这一民间艺术,金湖县文化部门组织农村业余作者创作新歌词,并对曲调加以整理,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教唱。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湖民间文艺工作者经过搜集和整理,编印成“三套集成”县卷本,在江苏省首次出书,被作为样本在江苏省内外传阅,金湖秧歌从此有了一定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