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董永传说的文学特色有哪些

  董永传说的历史悠久,相对较早且完整的记载,是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了。虽然在《搜神记》中,这个传说只有181个字,但故事却相当完整,且极具戏剧性;思想倾向符合农民的胃口,且寄寓着他们的理想,故而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丹阳、丹徒董永传说的由来,自然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但在口耳相传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涵盖脉络清楚的本土倾向,重点突出细节渲染,还有主干的外部延伸。

  董永传说的文学特色有哪些?

  1、脉络清楚的本土倾向。

  丹阳、丹徒的董永传说,已经结合了当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元素。董永出生于董溪村,望仙桥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荫村边一个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个小池塘,槐荫村众多姓傅的都是傅员外家族的后代,槐荫村还把附近的蓬桥村、莱村也带进了故事,说七仙女是在那里出现的。农民们讲起这些事,指指点点,有声有色,宛如董永传说就发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传说一旦和当地的特征相结合,就会牢牢地扎下根去。

  2、各有侧重的细节渲染。

  丹阳、丹徒两地的董永传说,虽然主要情节是一致的,但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丹阳延陵偏重于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后的情节,而丹徒上党则对七仙女下凡以后如何与董永相遇、相恋、织锦还负等描绘较多。总起来看,凡是细化了的,听起来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点到为止,不去作过多的渲染。例如,丹阳延陵传说中对老槐树及其有关情节就没有作过多的铺陈。当地农民也只是说在另外一个村上有一棵已经中空的老槐树就是传说中的老槐树,可它与董永上工的路线或上工的地方并不一致。

  而丹徒上党对老槐树则形容得天花乱坠。一是老槐树有实指,就在槐荫村上;二是与槐荫村的村名有直接的关系;三是还有一座槐荫庙,庙中没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树。丹阳则对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给董永,儿子后来上学遭同学欺负(另一异文为不爱劳动,以乞讨为生),哭着要找母亲等描绘细致;而在槐荫村里却无此传说。老人们在口述时,都说董永是丹阳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说:董永在槐荫村,前后只有100天,七仙女织好300匹锦缎,帮董永还清了债务,他们就离开槐荫村了。

  这种侧重点不同的现象,是在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实物实地结合的,就描述得详细;凡是无证可据或有据不准的,就一带而过,它完全凭口述人自己的经验、判断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延陵与上党相距并不远,如果人们把两地的董永传说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按照延陵董溪村→上党蓬莱村→上党槐荫村→延陵董溪村这样一条董永活动路线连贯起来,就同“白蛇传”传说中杭州→苏州→镇江→杭州的活动路线一样,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

  3、均有主干的体外延伸。

  在两地的流传中,在董永传说这个主干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侧叶。它们无损于主干故事的流传,有时反而会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使主干故事更显得丰满、厚实,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浓。槐荫村在董永故事的流传中,延伸到董永帮工所在的傅员外家,说傅员外叫傅华,家有一座小楼,是七仙女织锦的地方,名叫织锦楼;傅员外虽然为人很刻薄,但对母亲很孝顺,为其母亲造了一座千佛楼。董永孝父、傅员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会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传说则延伸到董永与七仙女生的儿子。他因为是无娘的孤儿,上学时常遭小同伴的欺负,便哭闹着要妈妈。这时便有一位教书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诉他一个见妈妈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桥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并未出现。于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时分在桥上跪等绿衣女子(即七仙女),终于被他等到了。关于董永的儿子,还有一则异文,说他不像他父亲董永那样勤劳,不会种庄稼,董永死后,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因乞讨无着,在董永坟前哭泣,这时鬼谷子出现,教他七月七日(一说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桥上等,有七个女子经过,最后一个就是他妈妈七仙女。

  这不同异文的结局却又差不多,即董永儿子从她妈妈那里得到了七粒米,但对妈妈的嘱托却置之脑后,将七粒米一起放在锅里煮了。结果饭从锅里涨出来,涨得房子都撑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顶上去吃,把肚子撑圆了,只能一边吃一边喊。据说在望仙桥上只要大喊一声,便会听到远处房顶上的回声,那就是董永儿子的声音。这段小故事有点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做人要勤劳,如果懒,连神仙也帮不上忙。但这段小故事的后续身份,让我们看到了董永传说的影响力和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