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话是河南省桐柏县和泌阳县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远古时期天地混沌,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开天辟地,其身形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故事。
盘古神话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盘古神话虽未见於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古史学者刘起釪在对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神话进行考察后,也进一步肯定了《山海经》中烛龙、烛阴的故事是“盘古神话”的原型。根据史料记载,盘古神话在形成与发展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天辟地。
盘古神话始见于唐代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主编《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长地九万里。”
第二阶段:躯体生万物。
在另一本著作《五运历年记》也有一段关于盘古的记载,此书已失传,清代马驌《绎史》卷一引云:“元气濛鸿,萌芽始兹,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此则神话前半仍为阴阳分天地、孕人,后半部分则描写了盘古躯体化生万物。
第三阶段:完善成型。
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