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传说是流行于湖州、绍兴、金华、杭州及苏南太湖广大城乡的民间文学。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
防风传说中有哪些历史传说?
防风骨头
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那骨头实在太大了,光一节骨就要用一辆车来装。吴国占领军不知道这骨头是啥玩意,就是问起越国人,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吴国国君就派遣使者,带了这根大骨头,驱车来到了鲁国,请教博学多才的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鲁国有关官员献上了厚礼,打通关节,才见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礼,一听特使驾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设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让人用车装来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问孔夫子,说:“请问,这根骨头为何如此之大?”孔子仔细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听说过一段往事。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臣在会稽山开大会,有个叫防风氏的迟到了,大禹命令将他斩首示众。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可以装一专车,就像这骨头差不多。”使者听了,暗中称是,又问道:“那么你说的群神又是谁呢?”孔子说:“这很简单,有各种神。守名山大川,能够与风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诸侯,他们都是属于天子管辖。”
那使者为孔子的博学所叹服,又提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请问先生,那么防风氏又是守什么的呢?”孔子答道:“你听我慢慢说吧,防风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们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风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长狄氏,现在则为大人国。”使者又问:“那大人国有多高?”孔子说:“僬侥氏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国个子高,也只能高于他们十倍,大概三丈吧,这是人高的极限了。”吴国的使者听了,真有点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他越是听不懂,越是钦佩,连声赞扬说:“好!好!不愧是圣人啊!”
说实在的,孔子的回答真是谬误百出,自相矛盾。在中国,有这么一种传统观念,知识与年纪成正比,越老越是有知识。知识又是名人或有权者的专利品,越有名越有权越有知识。其实,孔子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勉强只能打个及格,只是摸到点边而已。相反,民间流传的防风氏事迹,听起来怪诞不经,倒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据一本叫《述异记》的古书记载,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越地区建有防风庙,里面的防风氏像都是“龙首牛耳,连一眉一目,足长三丈”的怪模样。而且,当时四川南中一带有姓防风氏的,就是他们的后代,都张的很高大。
另一本古书《博物志》,则说“大人国”的人,怀孕三十六年,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他们很高大,只能乘云而不能走路,因为他们是“龙”类之人。据专家们研究,从世界范围看,巨人遗骨的故事多与巨兽化石有关。这种化石被初民发现,他们不明白就里,做了描绘,叙说及夸饰,神化,产生了许多巨人的传说。甚至,连近现代人也免不了这种幻觉与想象。据说《旧约·创世纪》中的亚当、夏娃都是巨人,有位天主教神父利用巨兽化石,用解剖学的方法,竟然计算出亚当身长一百二十三尺九寸,夏娃为一百一十八尺九寸九分,真实言之凿凿,煞有介事。
应该说,被称为“防风氏”的巨骨定是巨兽化石,而可能性最大的,则是远古时代的恐龙化石。从中国的考古发现看,四川省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最多,这与《述异记》载四川省南中有防风氏,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部族的人可能长的比较高大,又以出土的恐龙化石为自己的祖先,进行夸饰,于是,产生了许多神奇怪诞的传说。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磬磬虚的长颈龙,其形象极似恐龙。江苏铜山县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砖双体阙上的长颈龙也一样。或许古人真是见过曾幸存于世的少数恐龙化石进行推想,而塑造了这龙的形象;抑或纯属巧合,我们就很难断言了。
防风神茶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公元前2198年,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最高首领夏禹巡视江南,在今绍兴会稽山召集各地诸侯会议。因防风氏曾劝阻并反对禹企图破坏原始民主禅让制度,传位于其子启的决定,于是禹借赴会迟到之罪,杀害了防风氏,制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桩千古冤案。防风国的先民纷纷外迁出逃,防风国也因此日渐衰微……人们一直赞颂夏禹,却规避了夏禹执意“开创世袭制”先例的这一重要事实。如此看来,防风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识的斗士。我的德清外婆家丰饶的鱼米之乡,在远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独而自由的土地。
防风氏悲壮地乘鹤西去。只有四千年前防风古国的“烘豆茶”,仍在浙江德清一带民间流传至今。有学者认为,但凡“防风神茶”流传的地区,也是防风古国所属地域的有力佐证。如今,在德清三合乡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滨的防风王庙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风氏祠,再铸防风氏塑像。祠前树立了〖防风神茶记〗碑。碑文如下:
吾乡为防风古国之封疆。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乡风。此烘豆茶之由来,或誉防风神茶。然佐料因地而异,炒黄豆、橘子皮、笋干尖、胡萝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较此间烘豆茶晚出。邑产佳茗著录茶经,风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之桂冠也。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传之久远。丙子十月谷旦卢前撰文郭涌书丹从此,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五日,自发前来祭拜防风氏的乡人无数。
防风氏殁后,防风国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间流传。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余里的上柏报恩寺,以及周边许多寺庙,均受防风古国地域茶文化的影响而崇尚茶道。相传历代名流如陆羽、苏轼、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过防风古国地区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游玩,考察风土民情。然而,防风氏以性命相争的禅让制,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却已被世袭制所替代并延续四千余年。细细品尝那微咸的茶水,咀嚼着韧性的青豆桔皮,我竟闻到了血与汗的苦涩气味。我想防风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也许,他留下这“防风神茶”,正是以期为世人洗心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茶风味依旧,然而,防风氏的风骨却难以寻觅。
汪芒氏
防风带领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开垦荒莽,造起水田,种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羡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领带领部下都纷纷向防风讨教好经验、好方法。
古时候,吴越一带都是荒山野岭,草茂林密,交通不便。来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他们爬山涉水,东寻西找。一天,他们来到太湖边的一座高山上,只见四面山峦起伏,连绵一片,只有东边一片汪洋大水,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找了好久,才遇到一位从小在山里打猎的老猎人,上前问道:“请问巨人防风氏部落在哪里?”
老猎手就朝身东边一指,回答说:“你们看,那汪洋一片大水的地方就是太湖,那靠近太湖南面一大片水田中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地方,就是防风氏部落开辟的水稻田!”“啊!好一片汪芒景象使来找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都神奇地赞叹着。防风氏对这些前来学习种植水稻的其他部落先民,都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将开辟水田,防治洪涝,种植水稻的经验告诉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开荒种田,果然庄稼丰收,生活改善了!于是他们附近部落的先民也想到防风部落去学习,向他们打听如可到防风部落去?他们都回答:“你们只要向东走,看到一片汪芒耀眼的地方,就到了防风氏部落!”
从此,汪芒地方就成了防风部落的代名字,传来传去,汪芒氏也成了防风氏的别称了,防风部落的先民觉得汪芒这称呼也不错,就将它作为防风氏的代号啦!后来,防风氏被大禹在会稽山(茅山)杀害,防风的手下赶到会稽山去,将防风的尸骨偷偷运了回来,葬在太湖南岸,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风尸体的下落就将葬防风氏之坟,称为“汪芒氏坟”,防风氏部落也常被称为“汪芒部落”。直到现在“百家姓”中的汪姓还以汪芒氏作为族姓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