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屈原传说的历史渊源有什么说法

  屈原传说是湖北省秭归县的一种地方性民间传说文学,是秭归人民将屈原与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联系起来而创作和传承的以抒情和表意的民间文学。屈原传说题材丰富,其中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景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已收集到屈原传说91则,故事情感浓烈,撼人心魄,神奇浪漫,想象丰富,内涵深邃。

  屈原传说的历史渊源有什么说法?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政治家、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为了实现统一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屈原性格刚正、爱国情切,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遭楚怀王疏远。屈原曾两次被逐出郢都(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一带),怀王、顷襄王时期各逐一次。第二次被逐期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攻破郢都,是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悲愤至极,遂抱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时年约62岁。

  在湖北秭归县,以屈原出生地乐平里为中心,外围延展至归州、周坪、沙镇溪、泄滩等乡镇,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晋庾仲雍《荆州记》载:“秭归县有屈原宅、伍胥庙,捣衣石犹存。”可见屈原传说于晋代之前已颇为流行。

  从现存古籍文献来看,最早能追溯到屈原传说信息的史料是东汉文学家应劭的《风俗通》,他说:“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汉书·地理志》称述这种“因屈原”的风俗传说为“习以相传”“南郡尤甚”。秭归于汉时即属南郡。由此说明,汉代已将屈原与端午风俗传说结合在一起而广为流传。但是,从传说故事的发展规律来看,“屈原传说”应该在屈原辞世之后或在屈原晚年即已产生。

  所以《屈原传奇》大约产生于2200年前。汉代以后的历史文献也有大量记述,南北朝时期的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其后,南朝吴均《续齐谐记》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清同治三年《宜昌府志》清光绪八年《归州志》均记述有屈原传说。秭归屈原传说中的《龙舟竞渡》与古籍文献的记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