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玉雕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一种民间玉雕技艺。南阳独山出产闻名遐迩的独山玉,这种玉也称“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具有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硬度高的特点。独玉开采历史悠久,以之为基础进行的雕刻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经历了初露,雏形,沉寂,复兴,衰微,发展,鼎盛几个阶段。除以南阳独山玉为原料外,还广泛采用东北岫玉和外国进口的玉料。按技法分,镇平玉雕包括花活、素活两大类型。花薰、转炉、飞禽、走兽、仕女人物等都属于花活,刀法复杂,雕工细腻,造型新颖。戒指、手镯、耳环、项链等则属于素活,制作时特别讲究玉料的色泽和质地。
镇平玉雕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初露
镇平地处中原、南阳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夏代名都——古吕国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先人们以石头制作出右斧、石凿、石镰、石铲的生产,生活工具和石刀石箭等防卫武器。这些石器的出现,为后来的石雕制品奠下了先导基础。故《吕氏春秋·求人》名著中有”故功绩铭乎金石”之说。
直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随着祖先们智商、智慧的不断进化,石器制品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犷向精细方面演化,出现了以“石雕”为特征的新技术、新工艺,又选用特色的石料磨制成较先前相对进步的石雕制品,石雕制品初露萌芽。以位于遮山镇张湾村中心岗汉代古墓群的“残碑”石制品为例,足以证明镇平的先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石雕制品工艺和技术,对后来的行业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雏形
《辞海》中释:“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雕工具,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起来的。至殷商时代,已有大量制作的礼仪用具的各种配饰”。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中赞其:“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羞琅珩,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记载了那个时代玉器雕刻的盛况。从前文中不难看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雕加工业和玉器制品像空中的种子,已撒播各地,开花结果。
镇平玉雕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75年3月河南省政府公布的全省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镇平县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圭形带穿玉铲”出土文物考证,鉴证了镇平的祖先们远在4000年前就已采用质地优良的玉石制作出既科学又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从中也揭示了镇平的玉雕业在这个时代已具雏形。
秦朝宰相李斯手著的《谏逐客书》中的“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记载着把宛地产的水珠嵌在簪上,作为宫女们的装饰物。换言之,从历史学的观点看,秦汉时代,镇平隶属南阳郡领地,李斯文中的“宛”是南阳的简称,其中的”宛珠之簪”表现了李斯对宛属领地的玉雕精品的尊崇和美好赞颂。
沉寂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至南宋(公元1127—1279年)年间,镇平受战乱和灾疫的双重袭击,人口锐减,百业萧条。尤其是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镇平乃至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不生”的一片凄凉景象。加之隋、唐两朝,由于受患于涅水的多次暴涨,镇平疆土完全埋藏于涅水之滨,造成”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凄惨局面。直至元代,各业虽有所复苏,但又受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影响,镇平百业元气大伤,各行各业再次一蹶不振,玉雕业也就此趋于沉寂。
复兴
元、明两个朝代,随着中原战争的减少,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北移,百业待兴。尤其是明朝的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的30年间,大量外箱移民迁入镇平,人口剧增,各行各业呈大发展势头。就玉雕加工业而言,不仅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带来了质的变化。首先,无论是玉雕技术,或是玉雕工艺,或是花色品种,或是细腻做工,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其次,不仅形成了一种产业、行业,而且又出现了北京、上海、广东、甘肃、新疆、辽宁等主要新兴玉器雕制盛地,涌现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玉雕艺人。他们生产的玉雕制品已开始向东南沿海商人出售,或贩卖至海外。
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化和人们经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玉雕精品由以前的单一”审美”观念开始向”收藏”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据《镇平县志》记载,元明时代,玉雕技术、玉雕工艺由北京、苏州等地相继传入中原腹地,至清朝末及中华民国前中期,形成一大产业和连锁销售行业。雕制的玉制品不仅成为高层人士的收藏品,而且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衰微
民国17年(1928年)至建国前夕,镇平受匪患、灾疫、战争的交替冲击,造成交通阻塞、市场萧条、玉器工艺品销售不畅的局面,使刚刚充满希望的镇平玉雕产业再度陷入低谷。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雕业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得到了新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应该保护和发展各种工艺美术品行业”的指导思想,使玉雕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天津进出口公司口岸派出玉器技术员到镇平,以现款收购玉器方式,使镇平雕制的玉器工艺品开始由内销转向出口。同时,为了发展玉器事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换汇,国家在技术、资金、原料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玉雕行业发展速度空前。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从业人数,都有了质的变化。
1958年8月,镇平县玉器厂创建成功,尔后石佛寺、晁陂、高丘等乡镇玉器厂相继建成,雕琢的狮子、罗汉之类工艺品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优产品。1959年至1983年,镇平玉雕工艺品成为天津进出口公司的主要贸易伙伴,天津进出口公司定期派技术员到镇平收购玉器,转销国外。20世纪60年代初,正处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已兴办的一些玉器厂被迫下马。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逐步恢复了玉雕的生产。这一时期的玉雕工艺品开始增多,主要有人物、花鸟、炉薰等产品。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玉雕业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1年春,镇平县委、县政府派出30多名玉雕人赴天津进出口公司参加中国性玉器协作区会议。特别是国务院1973年46号文件批转外贸部、轻工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贯彻后,镇平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玉器厂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猛发展。以此时期为例,全县玉雕企业发展到139家(县厂1家、社办16家、大队办122家),从业人员达5418人。同时,为了加强玉雕业的管理与领导,镇平县政府又组织成立了镇平县工艺美术公司,形成有机构、有领导、有管理、有政策的“四有”局面。工艺品由过去较为简陋、单调的品种逐步提高到造型美观、玲珑细腻、花色品种繁茂的全盛时期。仅1974年玉器销售总额就达到1490万元,成为全省外贸系统第一个超千万元的县。同时,镇平县委外贸局代表县委、县政府出席了国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召开的中国出口创汇先进代表大会,获得锦旗、奖状和与中央领导合影留念的殊荣。
鼎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镇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结合县情,从实际出发,使镇平的玉雕业摆脱了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结束了长期徘徊的状况,步入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镇平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玉雕产业上,从讲究实效原则出发,在技术、原料、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扶持,玉雕业呈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其税收占镇平县全县财政年收入的1/4,成为河北省出口创汇先进县,连续8年稳居全省县级之首。“放开、搞活”政策的指引,为镇平玉雕工艺品的销售大开绿灯。由封闭式的计划经济管理步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拓宽了自由贸易领域,玉雕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社会知名度空前提高。
1993年2月,国家外贸部批准镇平工艺品集团公司为自营出口单位,获得独立的进出口权。1994年,该公司为玉雕个体户出口玉雕产品价值1300万元,退税180万元,不仅扩大了县域经济的贸易总额,而且保护了从业者们的切身利益。1995年3月,镇平县被农业部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五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镇平玉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