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传说是流传于山西省盂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学。赵氏孤儿传说最早见于《左传》《史记》,后《东周列国志》《大元大一统志》《太原志》《大明一统志》《山西通志》均有记载。传说内容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盂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赵氏孤儿传说的内容讲述了什么?
“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于《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以“春秋笔法”叙公元前607年赵盾弑晋灵公事。《春秋·成公八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载公元前583年晋国诛杀赵氏史实。可见,“赵氏孤儿”的故事是有史可依的。但其故事原型未现,不过简单记录,而且人物也不完整。《左传·成公五年》记载则较详细:“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又成公八年经:“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传:“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较可信,与孤无关;赵武与母庄姬住宫中,后继承家族产业,无复仇情节,且载庄姬通奸与进谗事,无提及赵朔下落。由此可以判断,《左传》纪事相对详实,人物形象也较鲜明,并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载:“献子辞曰:‘杀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智,享一利亦得一恶,非所务也。昔者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载韩厥拒参栾书、中行偃弑君活动。“孟姬之谗”涉晋景公十七年孟姬(即景公姊)向景公进谗,致赵同、赵括被杀史实。比照《春秋》《左传》“成公八年”的记载,时间一致,皆为公元前583年。此外,其“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悼公使魏绛佐新军”,皆与其相关。这为后世文学发展,尤其元杂剧《赵氏孤儿》民族意识的影射等提供了佐证。“赵氏孤儿”故事本于先秦文献记载有史可依。《春秋》本事简载,使“赵氏孤儿”故事在之后的《左传》中初具雏形,《国语》补充,为后世的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以两千六百年前发生的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史实为核心,围绕着救孤、藏孤和育孤等母题和情节,在藏匿赵氏孤儿赵武的山西省盂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如藏山景区的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景点及附近的藏山村、大围、慌鞍岭、宝剑沟、落箭山等与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相关的地区,流传着大量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口头传说故事,形成了一个既基于历史事件、又富有幻想色彩的“史实传说群”。有些传说甚至还在代代相传中被赋予了神奇色彩,逐渐演变成为神话,赵武甚至被老百姓祀奉为“藏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