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六尺巷”的来源有什么典故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代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这个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所产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英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谦和、主动礼让,成就了“六尺巷”这一著名的典故,使美德永传后世。

  “六尺巷”的来源有什么典故?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是桐城民间流传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既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市区西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旧时宰相,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100米。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至今传为美谈。

  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吟咏此诗。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